年7月4日,苏德南部前线。两名苏*士兵正在抽烟,今天轮到他们值班。突然一阵阵引擎的轰鸣声打破了的夜晚的宁静。他们赶忙拿起望远镜,发现不远处的树林中掀起了漫天的尘埃。但很快,这吵闹声便消失了,就好像从来没有发出过一样,一切重归平静。但是苏德前线的德*一侧,出现了大批的全副武装的德*士兵。在他们身后整齐的停着一排排的虎式坦克。坦克手熄灭引擎,爬出炮塔。这些庞然大物上的黑洞洞的炮管齐刷刷的指向了对面的山丘。
7月5日刚过12点,德*的各级指挥官们撕开了一个信封,向德*士兵们宣读了德国总理希特勒发来的电报:
今天你们将开始一场伟大的进攻战,你们的胜利将比以往更加有力地在全世界巩固一条信念,即对德国武装力量的任何抵抗都是徒劳的.....
祖国和亲人期待着你们的成功,逝去的将士的英*将与你们一同战斗!我们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就在总攻发起前两天,几挺德*机枪突然昼夜不停嘶吼起来,在战事平静的地段,偶尔的火力侦察是常事,苏*没有在意。但这次不同,在机枪和夜幕的掩护下,数个战斗工兵小组跃出战壕,向两*防线间的无人区推进。他们的任务是在苏*布设的雷区中为坦克和掷弹兵清理出一条安全的道路。这是一项危险而又艰巨的任务,因为经过了数个月的对峙,这片区域早已经布满的弹片,坦克残骸和其他金属残片,金属探雷器在这里已经毫无用处。这些士兵只能用最传统的方法——将刺刀或者钢丝一厘米一厘米的试,发现一颗就徒手拆除一颗。
对这些士兵来说,这是一项不能出错的工作,因为出错的后果,就是死无全尸,他们的每一次动作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做一名坦克兵必然是十分风光的,但是在这风光的背后,是另一群默默无闻的士兵,在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得不到欢呼,但却同样付出鲜血。
在7月3日至4日夜间,其实也就是5个小时,这支只有10人的战斗工兵小队用这个原始的办法成功排除了颗地雷。为主力进攻部队开辟出了数条宽阔大道。
7月5日凌晨3点39分,浓雾刚散,安静祥和。40分,万炮轰鸣。德*各型口径的重炮对已经探明的苏*阵地倾泻了长达半个小时的炮火。半小时后,德国空*的斯图卡式俯冲式轰炸机呼啸飞过,开始对残存的苏*阵地堡垒进行定点打击。当最后一架斯图卡投下炸弹后,所有的德*战机便拉响警报,向地面坦克部队致敬。
随即,信号灯升空,德*士兵在*官的带领下跃出战壕,向苏*阵地冲去。在他们的身后,机枪嘶鸣,坦克怒吼,地狱之门仿佛被打开,库尔斯克会战正式拉开序幕。
这场会战是一场规模恢弘的重要战役,而且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不久就迅速发起的,整个战役都贯彻了德*以往的夏季攻势中的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这场战役最终决定了苏德战场上主动权的最终归属,不过在讲述这场战役的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4个月前的柏林,先来了解库尔斯克战役从最初设想到最后实施的整个过程,了解这决定德国命运的天。
年春季,战争的局势已经开始向盟*一方倾斜,希特勒当初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承诺早已经成为了一句空话。在战争的第三年,苏*非但没有被打垮,反而愈战愈猛,越打越强。此时北非的战局已定,十几万德*被逼入了死角,地盘的丢失只是时间的问题。更多的迹象表明,美国和英国不久就会加入欧洲战局,留给希特勒和德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东线,在曼施坦因元帅在重夺哈尔科夫后,德*恢复了别尔哥罗德一线的阵地,但是在南方集团*群和中央集团*群之间却出现了一个深深潜入德*防线的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形成的大概原因是中央集团*群拒绝与曼施坦因合作清除这一区域),这个突出部让德*的防线多出了近公里,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步兵师防守,这让德*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情况更加雪上加霜。
根据德国空*的侦查,苏*在库尔斯克地区的突出部内集结了一股强大的进攻力量。苏*的这股强大的进攻力量包括数个机械化集团*。但事实上,苏*的实际兵力比德国人想象的还要多一些——40%的集团*和几乎所有的坦克部队。这块突出部就像一把尖刀,刺开了德*的防线,也时时刻刻刺痛着希特勒的神经。
战场上,这样的突出部的作用是双向的,对进攻方来说,他们可以以这块地区为跳板,在任意方向对防守方*队的侧翼进行打击。对防守方来说,同样可以在任意方向对突出部内的*队进行打击。
当时苏德两*仍在对峙,而这样一块可以被看作突破口的地域便很自然的吸引了苏德两*高层的目光。而希特勒本人更是对这块突出部烦恼之极,恨不得立刻除之。
当时的德*有两个选择可做:一是和前两年的夏季攻势一样,先发制人,对突出部内的苏*进行打击,重创苏*,迫使苏*签订合约,再腾出手来,应对即将到来的盟*。
二是以退为进,采取机动性防御(注意,机动性防御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站着不动,等敌人来打,而是在整体转入防御的同时,利用德*的机动性优势,不断的给敌人局部上的重大打击),等待苏*进攻,消耗其进攻锋芒后再将其歼灭。迫使斯大林回到谈判桌上来。这个战略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说大概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时候要注意一下,在经过了数次大会战的消耗后,德*已经不具备打垮苏联,占领苏联全境的实力。德*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尽可能多的重创苏*,让其回到谈判桌上来,瓦解其与英美的*事联盟。
在当时的德*内部,支持第二种战略的是以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为首的一众德*战地指挥官,毕竟曼施坦因刚刚用这种战略挽救了南线。而支持第一种战略的似乎只有希特勒和他的跟班们。
但奇怪的是,尽管希特勒和他的将*们日日因这个分歧而争吵,但却在一件事上达成了高度一致的共识,那就是包括曼施坦因本人在内都认为苏*已经到了极限,很快就会被打垮。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判断失误,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蒙住了所有德国将*的眼睛,但有一件事情我是知道的,那就是当时的苏*既没有被打垮,也没有到极限。
7月2日,德国南方集团*群指挥官冯.曼施坦因元帅搭专机赶往希特勒的“狼穴”大本营所在地—腊斯登堡,参加一场绝密的会议。在这场会议上,所有的德*东线中央和南方集团*群的高级将领都到场了,希特勒甚至还叫上了当时级别并不够的中央集团*群第9集团*指挥官莫德尔大将和南方集团*群第4装甲集群指挥官霍特大将。
等所有将领全部落座,希特勒便宣布了他的最终决定:7月5日发起进攻,行动代号“堡垒”。关于是攻是守的讨论就这样结束了,希特勒就这样简单粗暴的做出了决定。也算是意料之中的决定,他痛恨失去,痛恨失去一切,哪怕是一座村庄,哪怕只是暂时的。
在事后很多人批评说德*在这关键的一年采取了极为错误的决定。也就是德*应该实施后发制人的战略。但是当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当时的条件,当时苏*的兵力明显已占上风,他们可以东线绵长的战线上的任意一点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德*如果将进攻主动权主动让给苏*,抵挡得住还好,万一抵挡不住,巴格拉季昂行动(苏*的进攻作战)的惨剧就会提前一年上演,战争或许就会提前一年结束。
现在让我们说回希特勒的计划,在敲定了攻的大战略方针后,德*将领们也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方案。比如曼施坦因的放弃以往的钳形攻势,改用中央突破的战术(在库尔斯克正面集结重兵向纵深推进)。这个战术确实可以弥补德*兵力上的不足。再或者主动放弃顿涅茨盆地后撤,诱苏*深入,再由中央集团*群出动强大的装甲兵力将其一举歼灭。这两个方案都足够大胆,也足够合理,但却需要希特勒满足一个前提——冒险。
希特勒不愿冒险。所以最后出炉的堡垒计划是这样的:
通过协调良好,快速推进的两个攻击集群,分别从别尔哥罗德和奥廖尔南北出击,向库尔斯克的苏*发起一次向心突击,包围并歼灭库尔斯克一线的苏*机械化部队。
简单说,这就是自苏德战争开始以来德*已经用烂了的或者说屡试不爽的钳形攻势,就是德*在明斯克,乌曼,基辅,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用过的那种钳形攻势。
按照计划,北部的铁钳是中央集团*群的莫德尔将*的第9集团*。这支部队的任务是从奥廖尔南部向东南方向挺进,直插库尔斯克,进攻矛头的是三个齐装满员的装甲*。按照计划,他们将在库尔斯克后方的高地与南方集团*群的部队汇合。
南部铁钳是南方集团*群的霍特大将的第4装甲集团*(装甲集群并非正式番号,所有的装甲集群后来全部升格为装甲集团*)。他们将从哈尔科夫北部出发,向库尔斯克侧后迂回,击溃赶来增援的苏*沃罗涅日方面*的装甲部队后转向东,与莫德尔大将的部队汇合。霍特的部队由两个装甲*担任先锋,其中一个是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大展实力的武装*卫*第2装甲*(该*当时的番号是武装*卫*装甲*,反击结束后番号更改为武装*卫*第2装甲*)。
而第4装甲集群的右翼由肯普夫集团*级支队负责掩护,该部队的一个装甲*的任务是进攻沃罗涅日方面*的侧翼。简单说,霍特的任务是关门,肯普夫的任务是上锁。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莫德尔和霍特大将为什么也有资格来开会了。
在这次会议上,所有的细节经过了反复推敲(例如时任的德国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大将曾建议将装甲部队集中给一个集团*群使用)。就规模来说,这场战役可谓是空前。德*在库尔斯克这一弹丸小地,投入了29个师,辆坦克和突击炮,还有架飞机为他们提供掩护。但这么说,你们可能感受不到规模到底有多空前,我来给你们做一个对比。
3年前,年6月,希特勒在发起苏德战争时投入了辆坦克和架飞机。和3年前一样,这一次希特勒再次*上了老本。在他看来,三年前能赢,这一次也能。
说起来也奇怪,这次担任主攻的两位将领都跟曼施坦因颇有些关系。霍特自然不必多说,从第6集团*被围在斯大林格勒开始,他就是曼施坦因的部下。而另一位集团*指挥官莫德尔,曾经在曼施坦因手下干过世界技术发展处的处长。在进攻法国前夕,曼施坦因是德国A集团*群的参谋长,而莫德尔是集团*群麾下第16集团*的参谋长。
这样的一段上下级经历让两人对彼此的能力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曼施坦因曾评价说莫德尔像鲤鱼池里的一条梭子鱼,活跃十足。老部下使起来顺手,这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来说是件好事。
莫德尔是一名优秀的战地指挥官,他性格坚韧,工作能力强,说话做事毫无顾忌,是德*中除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外少数几个敢于当面顶撞希特勒的*官。到了年,他成为了希特勒用于挽救出现危机地区的第一人选。到了最后,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了一个不会进攻,但能防守的将*。尽管他在进攻作战中的表现同样出色。
在会议的最后,希特勒还是按照惯例进行了鼓舞士气的总结:“这场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必须成功,必须迅速,彻底地获得胜利,必须为我们赢得今年春季和夏季的主动权。库尔斯克的胜利必将获得举世瞩目。”
7月初,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仍是炎热无比。中午刚过,滚滚的热浪笼罩了整座城市,街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但是有一座建筑里,人们进进出出,极为热闹。而且,这些人全部身穿全套的考究礼服,在这样的天气下,实在是太不寻常了。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座建筑的主人,这一切便都能解释的通了,这里是德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下午4点,一名身穿白色制服的德国*官走出大门。锃亮的马靴,闪闪亮的骑士铁十字勋章和优雅的木质略杖显示出了他身份的不凡。
“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吗?时间跟安东内斯库元帅(罗马尼亚领导人,当时罗马尼亚是德国的盟友,是德国所有盟友中*队战斗力比较强的)确认过了吗?”曼施坦因元帅神情严肃的询问着身边的副官。
“一切都安排好了,元帅先生。”
几小时后,德国南方集团*群指挥官曼施坦因元帅抵达罗马尼亚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欧洲,也包括莫斯科。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官们放心了,如果曼施坦因在布加勒斯特,那就说明德*在东线战场近期不会有什么大动作。毕竟,这么热的天,谁也不会给自己找不痛快。
小袁不吃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