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疗纪录片《人间世》
这几天,很多人都在说:医院很有魄力。
因医院拍摄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6月11日开播,第一集就打破“套路”,把几个失败的病例呈现给观众——因为吃海鲜中*导致多脏器衰竭没救回来的24岁青年、没有挺过手术后第二天的马凡综合征患者……
医院,就是瑞金!
这是一部医疗纪录片首度以这样大的篇幅直面医学上的“不完美”。
“一般故事的套路是——病人命悬一线,手术惊心动魄,最后大获成功,病人出院了还会谢谢医生。然而,风险大的手术总有失败,对失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避而不谈。”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客观聊聊真实的医疗到底是怎样的了。
还原医疗本来的样子
“起初很担心说了失败案例,播出后会引来不理解。”这是记者在医院听到的声音,医院都有这样的勇气。所幸,好评如潮。
“看多了太多‘完美’的医疗宣传,这样的角度更让人感动。失败也是医生和家属必须面对的,绕开这个话题谈医疗是不完整的。生命有痛,有你真好!”
“很客观、很正面,我觉得需要这样的宣传,还原医疗本来的样子,有努力,有失败。”
“我们组织过成百上千次的抢救,我们成功,我们也失败。正是能体会这种切肤之痛,我们才能毅然决然地守护着心里的最后一亩田。医生是人,不是神。”
好多医务人员在朋友圈敲下这些话。有人评论,“敢于面对和谈失败,本身是一种进步。敢于面对真实,本身是一种升华。促进真实和重建诚信,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之一。”绝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之后,更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艰辛和无奈。
▲累到依墙就睡
病人死掉,我输掉
说哪个医生没面临过失败,这首先是一种不客观。医院的教授跟记者说起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例,他称此为“一个劫”。
那时他还是年轻的住院医生,夜急诊,一个严重外伤的病人来了,20多岁,手术做到凌晨两三点,术后看看病人,没问题,筋疲力尽的他睡觉去了。第二天,观察病人,皮瓣发白了,血液循环上不去,病人出现出血性休克。采取了很多急救措施,没救回来。
“病人死掉,我输掉。”这个教授说起当时的感受。可能手术细节处理得更好些,可能手术后观察得再密切一点,也可能病人本来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年轻的住院医生就此一蹶不振。
后来,一位老医生的话让他走了出来,“闹革命是有牺牲的,年轻时代价小,做不了大手术,长大了代价更深。”这以后,凌晨做完手术不论多晚,这个年轻医生都守在病人身边,观察情况。这是体力与意志力的考验,但他就是绝不离开,他不允许在自己的环节上出现任何差池。
▲转运床上的心肺复苏
一息尚存,我当竭尽全力
《人间世》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医院心外科主任赵强是这句话的实例。第一集里,他先接诊了27岁的王斌,马凡综合征患者,一种先天性疾病,被称为“死神代名词”,患者的主动脉随时会撕裂,因大出血死亡,患者大多活不过30岁。
要救他,就得把全身的主动脉都换成人工血管,这样做等于“半个人要剖开”,属于特大手术。赵强接下了这台手术。
可惜,术后第二天,王斌出现急性肾衰竭,没挺过来。
不久,医院又来了一个马凡综合征患者,刘靖。刚经历一次失败的赵强没拒绝这家人,对于二次失败的打击、对声望的影响,他都不太在意。
“这个女孩的爸爸、哥哥都因为马凡综合征猝死了,我不给他手术,她的生命也可能随时中止。”《人间世》播出后的第二天,记者见到赵强,回忆这个病例时他说了两句话:
“生死关头,你不会考虑自己的名利,病人是第一位的。”
“每一个案例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模一样的病例”。
32个小时的手术、9名医生合作,这次,刘靖活着出院了。
赵强说,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大家知道,每个病人,医生都会倾尽全力去救治,但也要理解,总有一些医学尚无法达到的地方。
虽然有失败,但更多的人活了下来。熟悉赵强的人会发现,这类医生有个特点:性格比较单纯,说到底脑海中的头等大事就是那两个字:救命。
“一息尚存,我当竭尽全力。”对医生,我们要有这样的信任与信念。
一个德高望重的医学界的老院士曾这样说,如果什么病都能救回来,那人就不会死了,可人不会死么?所以,生命就是有不可承受之痛,不管你是否承认。
成功抢救过羊水栓塞产妇的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说过这样一句话:“能抢救回来的羊水栓塞,很可能就不是羊水栓塞了”。这话,一来说的是羊水栓塞的凶险,二说的是,医学还有太多无法逾越的山峰,太多的变化与未知。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谈失败?难道就是要为失败所折服、打倒?不是。当我们谈失败的病例,我们在说的其实是经历悲痛、重拾希望。
▲手术成功后的喜悦
没有套路,没有狗血但值得你一看的《人间世》这部纪录片,你可能没有勇气看第二遍,无他,就是太虐。
一群新闻人在经过医学规范培训之后,来到了医院蹲点拍摄。
他们在那里坚持了两年,记录下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
在第一集里“救命”的主题呼之欲出,却没想到镜头用一个个抢救失败的故事直击人心。
和一般讲故事的套路一样,病人命悬一线,手术惊心动魄,最后大获成功,病人出院了还会谢医生。
然而,风险大的手术总有失败,面对失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避而不谈。
因为失败的背后,似乎总会夹杂着医患双方的矛盾、纠纷、甚至是冲突。
很多医生因此也不再愿意选择重症医学,选择手术台了。
那么,留下来的是谁?
他们愿意留下来的理由是:他们没有忘记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时,内心最初的想法,那就是救人。
于是,故事就从这群还在坚守的人开始了。
要亲人活,这种心情有多迫切,相信每个人都能体会,故事里就曾出现病患家属一时接受不了亲人病情恶化,非探视时间闯入监护室,掐住医生脖子的一幕。
▲这位被掐脖子的医生名叫车在前,医院急救科副主任医师。
他所在的团队接收了一位24岁的年轻病人,海鲜中*,多脏器衰竭,这名男生的家人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医生的身上。
车在前和他的团队竭尽全力想保住这个男孩子的性命。
▲新到的血液太凉,血液加温器来不及调配,车在前和同事们就用体温暖血。
他怕夹坏血袋,暖血前用纸把血袋包好。
他48小时没合眼,做了三台手术,救回了1名70多岁和1名80多岁的老人。唯独没能救回24岁的年轻男孩。
▲他不知道怎么去安慰病人的家属,他身心俱疲,但依然守候在年轻人的病床前。
车在前侧身面对镜头,难掩失落,看得出他眼眶有些湿润。一个他付出最多感情、十分想要救活的年轻人,最终没能挺过来。
救活的年轻人,最终没能挺过来。
▲病人抢救失败,年的中秋节,他却收到了年轻男孩家人发来的感谢短信。
车在前说这是他这么多年来遇到的不多的情况,他很感动。
今天的人,不论医生还是患者,看到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尊重,难免都会心头一动吧?
车在前,一个急救科医生,这就是他在同样的专业领域碰到的不同境遇,看完你或许有点感动,或许有点忧伤。
▲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赵强也是一位勇士。
赵强,这位老先生颇为有趣,他是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
是个要喝可乐的上海爷叔。
片中,他也是一位勇士,不仅仅是因为他带病手术5个多小时,成功为病患移植了心脏。
而是在经历了失败后,他依然对未来保持乐观,并笑呵呵的鼓励身边的年轻医生。
并且依然敢于做出决定。
他们这次迎来的挑战用片中的话说让人“胆战心惊”。一位马凡综合症的男性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将全身的主动脉全部换成人工血管,不然活不过30岁。
手术很顺利,但是第二天患者出现了急性肾衰竭,最终没有挺过来。
不久,医院又来了一名马凡综合症患者,她是家中的独女,她都不敢想如果手术不成功,她的父母怎么办。
赵强没有拒绝这家人。同样的手术,赵强再次主刀,这一次,医院。
没错,“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医生额头上的汗
▲月饼也能凑合一顿
▲抢救失败后的无奈
▲手术成功后的喜悦
▲如释重负后的轻松
▲病人还在抢救中,会被人掐脖子
▲病人抢救失败,会收到感谢信
这是医生的日常!
▲有为了不耽误工作延迟手术而发生危险的壮年
▲有面对风险难以自持的人
▲有庆祝生日吃了一顿海鲜而命悬一线的大学生
▲有把生死抉择交给一枚硬币的信仰者
▲有毫无保留信任别人的人
面对这部纪录片,你的情绪可能会沉浸在故事里,并且你无法那么快的从中抽离,因为它不是电视剧,它是真实,它逼着你面对真实,而真实不总是美好的。它也并不是一定要你哭,它只是想要你看见。
医学充满变数,病患或生或死。如何看待医学、如何看待风险、甚至如何看待生死,可能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