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期并发症
一、子宫破裂
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在妊娠期或分娩期发生破裂称子宫破裂,为产科最严重并发症,常引起母儿死亡。
A病因:子宫手术史、梗阻性难产、药物、产科损伤。
B分类:根据程度分完全破裂和不完全破裂;根据部位分子宫下段破裂和子宫体部破裂。根据原因分为:自然破裂,创伤性破裂。
C临床表现
子宫破裂发生在分娩遇到困难时,分为先兆子宫破裂和子宫破裂两个阶段。
(1)先兆子宫破裂:常见于产程长、有梗阻性难产因素的产妇:
子宫病理缩复环形成,下腹部压痛,胎心率改变及血尿出现是先兆子宫破裂的四大主要表现。
(2)子宫破裂
①完全性子宫破裂:破裂一瞬间,产妇感撕裂状剧烈疼痛,随之宫缩消失,疼痛缓解,很快又感到全腹痛,脉搏加快微弱,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检查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腹壁下清楚扪及胎体,子宫缩小位于胎儿侧方,胎心消失,阴道有鲜血流出,宫口回缩。催产素注射致子宫破裂者,在注药后感到强烈宫缩,突然剧痛,先露部随即上升、消失。
②不完全性子宫破裂:指子宫肌层全部或部分破裂,浆膜层尚未穿破,宫腔与腹腔未相通,胎儿及其附属物仍在宫腔内。查体不全破裂处有压痛。破裂发生在子宫侧壁或阔韧带两叶之间,可形成阔韧带内血肿,此时在宫体一侧可触及逐渐增大且有压痛的包块,胎心音多异常。
D诊断:病史及B超
E处理
(1)先兆子宫破裂:应立即给以抑制子宫收缩药物(肌注派替啶或静脉全身麻醉),立即行剖宫产术。
(2)子宫破裂:输液、输血、吸氧、抢救休克,同时尽快行手术治疗。
二、产后出血
A概述:胎儿娩出后24小时阴道流血量超过ml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在我国是产妇首位死亡原因。
B病因及分类
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最常见)、胎盘因素(①胎盘滞留、胎盘嵌顿、胎盘剥离不全;②胎盘粘连或植入;③胎盘部分残留)、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
C诊断及临床表现:胎儿娩出后阴道出血及休克。
D处理:迅速止血,防治休克和控制感染。
1.宫缩乏力:宫底上升、质软、轮廓不清,加强宫缩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
2.胎盘滞留性出血:胎儿娩出后数分钟,应立即行人工剥离胎盘术并取出胎盘。
3.软产道损伤性出血:立即出血,及时缝合。
4.凝血功能障碍:血不凝,止血困难,输血。
三、羊水栓塞
A概述: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肺栓塞、休克和DIC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称羊水栓塞,是极严重的分娩并发症,发生在足月分娩的死亡率高达70%~80%,也可发生在中期妊娠流产,极少造成产妇死亡。
B高危因素
高龄初产、过强宫缩、急产、羊膜腔压力高是羊水栓塞发生的主要原因;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破裂、剖宫产术中生理、病理性血窦开放是其发生的诱因。
C病理生理
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后,通过阻塞肺小血管,肺动脉高压,引起过敏反应和凝血机制异常而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右心衰)
D临床表现:病情凶险。
(1)分娩中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肺底部出现湿哕音,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有时仅惊叫一声即死亡。
(2)出血:难以控制的全身广泛性出血,大量阴道流血、切口渗血、全身皮肤粘膜出血、血尿甚至出现消化道大出血。产妇可因出血性休克死亡。
(3)肾功能衰竭:羊水栓塞后期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和尿*症的表现。主要由于循环衰竭引起的肾缺血、缺氧,导致肾脏器质性损害。
E诊断
血涂片镜检有无羊水成分作为羊水栓塞确诊的依据。同时可做如下检查:床旁胸部X线摄片,床旁心电图,凝血因子缺乏检查。
F处理:立即进行抢救。重点是针对过敏和急性肺动脉高压所致低氧血症及呼吸循环功能衰竭、预防DIC及肾功能衰竭。
1.解除肺动脉高压,改善低氧血症
(1)供氧、解痉药物应用:盐酸罂粟碱,为解除肺动脉高压首选药物。
(2)抗过敏:早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抗休克:补液、升压、强心、纠正酸中*。
(3)防治DIC、防肾衰、抗感染:尽早应用抗凝剂,肝素钠。利尿。
(4)产科处理:若在第一产程,应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去除病因。若在第二产程中发病,行阴道助产结束分娩。
四、脐带先露与脐带脱垂
脐带先露又称隐性脐带脱垂,指胎膜未破时脐带位于胎先露部前方或一侧。脐带脱垂为脐带降至阴道内,甚至脐带脱垂于外阴部。
真题
初产妇,28岁。孕足月临产后静脉滴注缩宫素,自然破膜1分钟后出现烦躁不安、呛咳、呼吸困难、发绀,数分钟后死亡。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子宫破裂
B.重度胎盘早剥
C.重度子痫前期
D.子痫
E.羊水栓塞
答案:E
解析: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肺栓塞、休克和DIC等羊水栓塞症状,可导致死亡。
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还能下载包含十年真题的掌上题库App。最近更新了版,老用户可以免费升级至专业版。
执考助手「每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