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A型血个体更容易中风是真的吗丨捉ld
TUhjnbcbe - 2021/7/14 15:12:00
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谣言“跑”得更快,其中与医学健康相关的话题,更是“重灾区”。为粉碎“谣言”,还原医学真相,医脉通特推出系列专栏——「“捉“谣”记」栏目,还原神经系统疾病真相,提高大家的“科学免疫力”!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医学上,血型是一类复杂的抗原-抗体的分子结构,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血型的认知更增加了一番“神秘”色彩。与星座类似,血型也有自己的一套性格属性学说,而例如“A型血人群更易患溃疡”等说法似乎也却有其实。那么血型与机体之间究竟有何种相互关系?所谓的民间言论是否真的有依据?更进一步讲,血型对于神经科疾病而言是否有相关性?

血型的定义与分类

早在年Landsteiner等便发现不同个体的红细胞和血浆混合后会出现凝集,随后便对血型进行了分类(ABO),并证明抗原和抗体与遗传相关。年左右通过抗球蛋白检测发现抗原的特异性由其寡糖结构决定,将糖分子连接到寡糖链的各种糖基转移酶是主要基因产物,血型抗原是次要基因产物,这些抗原可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特异性抗体。

血型是指通过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蛋白质、糖类、糖蛋白或者糖脂)而进行的血液分类方法。通常一些抗原来自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或密切连锁的几个基因的编码产物,这些抗原就组成一个血型系统。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抗原的表面分子结构、基因序列等被逐渐明确,目前已发现30种被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最主要的为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其他包括MNS血型系统、Hh(孟买)血型系统、P血型系统、lewis血型系统、Langereis和Junior血型系统等。

人类红细胞表面抗原多为单个基因的最终产物,当遗传水平上出现变化[如插入、缺失、倒位、选择性剪接或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时会导致抗原性差异,产生新抗原或导致表达能力完全丧失。血型抗原的分类主要基于分子结构同源性、二级结构及生物学功能。其中,生物学功能主要与结构蛋白有关,可分类为酶、运输和通道蛋白、粘附分子、病*、细菌和寄生虫受体等外源性配体等。对其他功能不明确的抗原,可基于结构相似性进行分类。表1根据不同分子类型总结了不同血型抗原系统的信息及其功能。

表1血型的分类与功能(点击可查看大图)

注:HGNC,人类基因组组织基因命名委员会;IgSF,免疫球蛋白超家族。*Xg糖蛋白除外。

ABO血型系统与地域分布

ABO血型系统是最早被发现,也是最为重要的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最早被发现,也是最为重要的血型系统,主要由红细胞膜上的不同抗原(H抗原)所决定(图1),与人类输血时发生的溶血反应密切相关,在传染病免疫反应具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图1根据红细胞表面ABO抗原种类而定义的ABO血型系统(zh.wikipedia.org)

在讲血型与疾病的相互关系之间,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血型的地域分布情况,以便于更好理解不同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人种之间的受累情况。ABO血型分布跟地区及种族有关(图2-4,来自Wikipedia)。O型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血型,部分地区如挪威、芬兰、土耳其、日本等A型多见,而AB型最少。在中国人群中,ABO和Rh血型的分布如下:O+,47.7%;A+,27.8%;B+,18.9%;AB+,5.0%;O-,0.28%;A-,0.19%;B-,0.1%;AB-,0.03%。

图2A型基因在世界分布情况(原住民中)

图3B型基因在世界分布情况(原住民中)

图4O型基因在世界分布情况(原住民中)

血型与疾病的关系

血型由其表面抗原决定,除遗传水平上的变化导致抗原性表达差异,血型抗原还有可能被其他病原体作为受体,细菌等通过抗原模拟作用还可改变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产生自身抗体。血型抗原是组织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表面,还存在于血小板、白细胞、血浆蛋白、某些组织个各种细胞表面酶中,还可以可溶物形式(母乳、唾液、汗液、胃液、尿液和羊水等)存在于人体分泌物中(分泌型,否则为非分泌型)。当人体组织中分布有相关抗原时,可能造成其免疫损伤而引起相关疾病。此外,抗原在外胚层和内胚层组织中进化比红细胞和造血组织中更早,也称为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groupantigens),这类抗原会造成移植的组织和器官排异以及自然流产。

讲到抗体与免疫,不得不提一个名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HLA被归类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存在于机体有核细胞中,经典的MHC基因可编码MHCI类、II类和III类分子,有核细胞可根据其免疫功能产生不同分子类型参与疾病反应——MHCI类和II类HLAs作为抗原呈递分子来激活免疫系统,而MHCIII类分子包括补体、热休克蛋白、炎性因子等。人类血型抗原与三种表型均相关,但成熟的RBC没有细胞核,RBC不能充当抗原呈递细胞,因此血型抗原与疾病关系更加复杂。

此外,部分红细胞表面抗原结构可充当细胞黏附分子,除助于红细胞正常发育外,还可作为病原微生物的受体和配体参与疾病过程。根据其细胞结构(碳水化合物、糖基磷脂酰肌醇固定蛋白质和跨膜蛋白质)可将其分为5个家族:钙粘着蛋白、选择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达,可参与红细胞、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结合)、整联蛋白(参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胞质间的通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和细胞表面蛋白聚糖。血型抗原与后4种抗原相关。

血型抗原与疾病之间关系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ABO血型系统高度多态性,有20多个不同亚组,其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多与ABO表型相关,而与ABO基因型、分泌状态和Lewis表型相关性低。

表2血型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点击可查看大图)

血型对神经科疾病的影响

上文简要总结了血型与各个系统疾病的关系,其中,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痴呆等被发现可能与血型相关。

1.血栓形成

既往研究发现,非O型血与脑缺血、静脉血栓栓塞、周围血管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血管性疾病高发病率相关。相比O型血人群,非O型血人群疾病风险更高——静脉血栓形成(OR=1.79)、周围血管疾病(OR=1.45)、冠心病(OR=1.25)、心肌梗塞(OR=1.25)的风险)和缺血性卒中(OR=1.14)。近来一项关于ABO血型系统与血栓形成风险评估的综述指出,ABO血型基因是原发性和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VTE)和动脉血栓形成最相关的基因位点,主要通过影响VonWillebrand因子(vWF)和VIII因子(FVIII)发挥作用,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ABO血型系统影响个体vWF变异的15%、FVIII的10%,非O型血个体循环中vWF和FVIII较O型个体高25%(其他包括:孟买血型O型B型A型AB型,且A/O和B/O基因型A/A和B/B基因型)。

vWF和FVIII是血浆凝结糖蛋白,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可促进血小板粘附至血管损伤部位的内皮下层;还可充当VIII的载体,通过形成非共价结合的复合物发挥作用。vWF可以稳定FVIII并将其转运至血管损伤部位,进一步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参与凝血过程。vWFN聚糖结构是ABO血型系统与vWF水平的重要分子基础。在O型血个体中,ADAMTS13(一种具有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基序的解体蛋白和金属蛋白酶)裂解vWF,并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进行清除,使得vWF活性相对降低;相反在非O型血个体中,A/B/AB抗原相关的vWF糖基化,分别保护其免受ADAMTS13和LRP1的蛋白水解和清除作用,从而导致vWF水平相对升高。此外,近来研究发现,部分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E-选择素、P-选择素和白介素6)升高可能参与ABO血型系统在血栓形成事件风险增加相关;此外,ABO血型位点与血浆脂蛋白浓度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可解释非O型血个体循环中胆固醇水平较高。

因此,O型血个体发生静脉和动脉血栓栓塞的风险相对较低,而非O型血个体出现VTE的风险更高,对于临床评估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上具有指导价值。

2.出血性疾病与并发症

前文提到ABO型系统血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认为O型血出现栓塞风险相对更低,那么是不是出血风险更高呢?

早期研究认为,O型血个体出血风险相对非O型更高,但后来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肯定的结论;此外,对于缺血性卒中服用抗凝药物相关的出血风险的研究中也未发现不同血型之间的差异。一项对不同血型个体急性硬膜下出血后遗症的研究发现,O型血预后最好,A型出现中线移位及术后癫痫发作风险最高,可能与O型血促凝因子含量低,血肿清除较快,对皮层刺激减少相关。

3.认知功能障碍

有研究认为阿尔茨海默氏病与血型之间无显著相关,但也有研究支持非O型血成年人认知功能更差。与血管性疾病类似,高水平vWF和FVIII还与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有关。既往一项大型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AB型人群认知障碍风险增加(OR=1.82),而与年龄、种族、性别或地理区域无关,且不同血型的FVIII水平存在显著差异(OABAB);且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CVD)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更为普遍,说明血型与这些疾病之间存在复杂联系。近来有学者对O型和非O型健康个体灰质体积差异进行表发现,O型血个体小脑和颞叶-中间颞叶/边缘区灰质容量更高,提示其对衰老的保护作用;相反,在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中这些大脑区域容量减少。

4.神经退行性疾病

目前关于血型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互关系的研究缺乏统一结论,部分研究结果存在矛盾。有学者认为,帕金森氏病患者在ABO血型分布上无差异,但另有研究认为B型血患者患病率更高。此外,另有研究发现,O型血个体不易患年龄相关疾病,预期寿命更长。其机制可能仍与vWF和FVIII降低血栓形成风险、vWF对血管内皮的正性调节作用等相关。

5.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始于并通常局限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而继发行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SCNSL)常始于其他系统,后期约有10-30%的概率影响CNS。既往研究发现,PCNSL在O型血个体中的发生率约为55.6%,A型血为8.3%,B型血为27.8%,AB型血为8.3%;SCNSL在O型血中发生率为29.7%,A型血为5.0%,B型血为61.9%,AB型血为3.5%。

6.脑肿瘤

血型与不同系统肿瘤的关系被广泛研究,而血型与CNS肿瘤的关系的研究也得到了不同的研究结论。Selverstone等发现星形细胞瘤在O型个体中患病率降低,而Garcia等认为无显著差异;在对胶质母细胞瘤于血型关系的研究中,美国的一项研究认为两者无显著差异,而波兰、土耳其、伊朗的研究认为A型血个体患风险更高,而O型更低。

其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可能与ABO抗原的调节作用、炎症和粘附分子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某些ABO血型抗原(特别是A型)和部分肿瘤抗原可抑制免疫识别作用,避免肿瘤细胞损伤,促进癌症发生进展。此外,vWF发挥的间接作用可能与肿瘤风险增高相关。既往研究已发现血浆vWF水平在多种类型癌症中大幅提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且呈正相关。既往研究认为,血浆vWF升高可能与肿瘤依赖性血管生成过程与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增长有关,是肿瘤生长引起的内皮功能障碍程度的指标。

7.细菌性脑膜炎

约75%的细菌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奈瑟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这些细菌的荚膜中含有多糖抗原,也可根据自身所在的血型环境而产生A或B抗原,并且还含有一种可将B抗原变为A抗原的酶,供宿主免疫防御系统识别并作出反应。B型血个体因具有抗A抗体(常作为天然抗体对细菌抗原产生反应),其感染率最低;而A、AB和O型血个体需要通过后天免疫产生特定细菌抗体才能产生作用。此外,非分泌型血型个体比分泌型更易受到细菌影响。

总结

血型系统参与人体复杂的免疫反应,在不同疾病中具有不同作用,ABO血型系统对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已被明确,非O型血个体血栓形成风险相对较高。在神经科而言,血管性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为常见病,更需引起重视,早预防早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1.EwaldDR,SumnerSC.Bloodtypebiochemistryandhumandisease.WileyInterdiscipRevSystBiolMed.;8(6):–.doi:10./wsbm..FranchiniM,LiumbrunoGM.ABObloodgroupandneurodegenerativedisorders:morethanacasualassociation.BloodTransfus.;14(2):–.doi:10./.-.FranchiniM,MaranoG,VaglioS,etal.TheroleofABObloodtypeinthrombosisscoringsystems[C]//Seminarsinthrombosisandhemostasis.ThiemeMedicalPublishers,,43(05):-.4.DentaliF,SironiAP,AgenoW,etal.RelationshipbetweenABObloodgroupandhemorrhage: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andmeta-analysis[C]//Seminarsinthrombosisandhemostasis.ThiemeMedicalPublishers,,39(01):-.5.DubinskiD,WonSY,BehmaneshB,etal.TheclinicalrelevanceofABObloodtypeinpatientswithacutesubduralhematoma[J].PloSone,,13(10).6.AllouhMZ,AlBarbarawiMM,HiasatMY,etal.GlioblastomaandABObloodgroups:furtherevidenceofanassociationbetweenthedistributionofbloodgroupantigensandbraintumours[J].BloodTransfusion,,15(6):.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A型血个体更容易中风是真的吗丨捉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