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姐(周桂伊)李艾修
最近,《人间世》第二季第二集《生日》播出。
每一个准妈妈的经历、执念都让人泪目,但却又深感无力。
医院妇产科,聚集着一群特殊的准妈妈。
她们最接近生,也最接近死亡。
因为身体原因,她们本不该怀孕,然而却都很决绝地躺在了产科的重症监护室里。
林琴,三十八岁,已有了两个女儿,两次都是剖宫产。
大多数人只知道“剖宫产”这个医学名词,却对过程一无所知——
医生要从皮肤开始,依次划开脂肪层、前鞘、肌层、腹膜、子宫浆膜层、子宫肌层,一共七层,才能取出孩子。
从医学角度上,即便只进行过一次剖宫产,再次生育的风险也是极大,但林琴却怀上了第三胎,因为想要一个男孩。
医生诊断林琴为凶险性胎盘前置,如果再次进行剖宫产,大出血的概率极高,极有可能危及生命。
事实证明,当第三个孩子取出来后,她在短短十分钟内,出血毫升,而一个正常人的血量是毫升左右——平时我们献血的一个血袋,大约毫升。
手术中,林琴的血,根本止不住。
医生不得已征求丈夫的意见,需要将子宫切除,才能止住血流。
最终,林琴在手术中一共出了一万毫升的血,相当于体内的血换了三遍。
被鲜血浸透的大纱布,一个一个地摆在一旁,触目惊心。
因为要生男孩,她的代价是将体内的血换了三遍,以及切除子宫。
在任何一个旁人看来,都会产生一个深深的疑惑,何必呢?
她直白地告诉导演组,她们那边重男轻女,没有儿子,走出家门都抬不起头,第二个女儿出生后,她心情很不好,都快得抑郁症了。
时代发展到今天,“难道你家有皇位要继承”已经成为一句戏谑,男女平权,在网络媒体上似乎成为一种基本共识。
然而走入千千万万的寻常家庭里,你又会清晰地看见,“拼男孩”的思想似乎从未减弱过——没有儿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原罪。
截图自另一部关于生育的纪录片《生门》
出生婴儿的性别比就是对残酷现实最直观的佐证。
然而有公开数据资料表明,我国近年来一胎男女性别比,大概是:,而二胎的性别比为.9,三胎的性别比则高达.4(有的省会竟高达之多)。
这意味着,一胎我们在碰“生男生女”的运气,有条件的家庭在二胎、三胎时则在大环境的重男轻女观念的作祟下,通过医疗手段,人为制造了数据比例。
而没条件的家庭,则继续生下去,直到生出男孩。
截图自《生门》,她已生了几个女儿,在部分中国农村,大家基本把生孩子,当作幸运大转盘走一遭,怀着太多侥幸,没有任何规划。
直接点说,许多二三胎的女婴,是胎死腹中。
“在中国每诞生一个新生命,就有2.5个婴儿被堕胎。每年至少有0胎儿因为是女婴而被流产。”
可叹,可悲。
但在手术室鲜血淋漓的现场,孕妇*上去的,是整个的生命。
生了孩子,不是男孩,尚且让家庭漠然,那么,假如不生孩子呢?
看了那么多大数据,你才会理解,那种潜意识的恐惧,有些女性为了生孩子,真的愿意搭上性命。
吴莹,25岁,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怀孕生子会让她的身体机能处在濒危状态。
她的家庭环境还算开明,丈夫心疼她的身体,不想她冒风险,明确表示完全可以不要孩子。
但是吴莹自己一定要生个宝宝,这是她无法放过自己的执念:
“我认为人生要是圆满,就是要有一个孩子。风险我也知道,医生也讲了,我愿意拼一把。”
同样是严重心脏病的高危产妇杨彩丽也认为:“作为一个女人,不生孩子有点不完整的感觉。”
为了生孩子,吴莹此前已流过两次产。
这一次,当胎儿七个月大时,吴莹心脏已超负荷,为了吴莹的人身安全,医生决定提前做剖宫产手术。
7个月大,5克的炙热生命顺利来到这个世上。
然而吴莹的肺部出现了严重的感染。
最终,吴莹一眼都没看过孩子,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让人无限惋惜。
她生孩子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纪录片里有一句旁白:“在这里冒险生子的母亲,很难说她们是母性的伟大,还是生命的*博。”
吴莹的三观是健康的吗,是值得倡导的吗?
医院的医护人员对吴莹孩子的未来有两句感慨,不得不唏嘘:“最苦的苦宝宝、苦宝宝,宝宝没妈多可怜。”
网友们直接发问:为了生育连命都不要,这是伟大吗?
如果吴莹的故事被所有人认为是伟大,这当真值得警惕和反思——
到底多少人潜意识里觉得,女人就算死也要生个孩子,最好是个男孩?
这不是单纯的“母爱的伟大”就能形容覆盖,用网上的一句评语来说总结:那是某种形式的娘道。
或许有人会说,纪录片中选取的是危重孕产妇群像,过于沉重,并不普世。
那么,生孩子给女性带来的普遍的危险系数有多高?
建议戳旧文难产、堕胎、大出血…这部大尺度纪录片,值得每个家庭一起看。去了解一下这些医学词汇:凶险性前置胎盘、术后大出血、羊水栓塞……
据5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在全球每天约有名妇女因为怀孕和分娩死亡。在我国,大约每个孕产妇中有一个死亡。
甚至,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刘强东妹妹疑难产去世:“成为妈妈”,是女人这辈子要付出的最大代价,也提醒我们,在现代医学社会,即便千亿家产,也无法确保,一个女人在生产过程中绝对安全。
对所有女人而言,“母亲”是会改变女人一生的身份,甚至要牺牲生命的身份。
对部分男人来说,“父亲”只是男人需要向家族、风俗和社会交差的任务——
“不想人财两空”的懦弱,“没钱先养吧…”的无力,“我老婆真苦”但内心依然执着要儿子的自私…
我真心呼吁,不要过度美化母爱,因为做母亲应该是自然与美好,而不是苦难和伟大。
最后,贴一个知乎上男性观众对于纪录片《生门》的影评,朴素而感人。
“如果有一天,我要当一个父亲,我一定要是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我的妻子,首先得她愿意生,如果她不愿意,我绝不会强迫她去承受产房里那种生死一线的风险;
我也一定要好好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保证孩子降生后,能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不是在饥寒交迫中成长;
最后,最重要的,我必须是已经有了当一个父亲的觉悟,无论这个孩子是男是女,健康残疾,我都要全心全意地爱他,同时也更加爱我的妻子。”
希望你可以遇到一个这样的男人,因为不管是觉得你不生孩子、或者不生男孩就不配为女人的男人,还是这样的家庭,根本不配,做你孩子的家人。
最后,愿所有女人都可以懂——
你首先是人,然后是女人,最后才是母亲。
请足够珍惜,你同样珍贵、也是限量版的一生。
伊姐(周桂伊),14岁出版小说集,18岁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33岁出版畅销书《认知差: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专访明星十余年,爱电影的妈妈,分享光影中的感悟,关于育儿、关于婚姻、关于爱。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