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君说
说起医生,您是不是第一时间想起“穿白大褂的”,或者“穿手术服的”?
他们坐门诊,望闻问切地查体、开单、定处方;在手术室操作,他们开胸钻孔、切病灶;在住院病床边,他们查房、治疗、写医嘱……
因为与患者有直接、亲密的接触,上述医生群体已经不再神秘。
8月19日,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来临,我们带您了解另一群“非一般的医生”,他们同样奋战在救死扶伤的一线,却在公众视野中相对低调,略显神秘,比如:
“医生的医生”病理医生
“生命孤岛守护者”ICU医生
“手术护卫者”麻醉医生
“火眼金睛识病者”影像医生
还有,神秘的核医学医生……
无论我们熟悉与陌生,所有医生们同样坚守岗位,兢兢业业,与患者一起对抗病魔,节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道一声“节日快乐!您辛苦了!”,愿人间无疾病,人人安康。
下面,跟着我们的文字、图片、视频,一起来认识这群“秘不露面”却是真“幕后英雄”的非一般医生吧!
“医生的医生”
——病理医生
医院
病理科副主任医师王爱武
一晃眼,王爱武已经从事“病理医生”职业21年了,面对即将来临的第二个医师节,她爽朗一笑:“节日也是工作日,正常上班!”
其实从上湖南医科大学开始,王爱武就知道,以后自己想当病理医生,哪怕穿着白大褂却不跟患者面对面。
显微镜下,人体微世界错综复杂,形形色色的各种细胞,蓝的细胞核,红的细胞浆,展现着无限的魅力及吸引力:原来,人体微世界长这样,肿瘤长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恶性肿瘤细胞,不足几十个微米,却可以侵袭机体,吞噬生命力,太神秘了!所以学好临床医学,一踏出校门,她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病理科。
病理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医生被称为临床“法官”、“医生的医生”。王爱武日日“坐如钟”,与心爱的“搭档”显微镜亲密相伴,默默担当“幕后英雄”。无一患者与她面对面,但据推算,她亲身给约10万例患者的组织、细胞病变做病理确诊、“宣判”。
王爱武向记者揭密,体检、穿刺、各种腔镜、手术等临床获得患者的组织、器官后,一串复杂程序启动:病理医生首先大体观察、判断性状、取材;病理技师制作组织切片、染色;切片送到病理医生的显微镜下,放大?0倍,逐一观察病变结构、形态变化,分析临床资料,再结合应用辅助性病理技术,最后综合准确给出病理诊断。
这些病理诊断,关系着患者有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手术范围要不要扩大?淋巴细胞要不要清扫?……很多医生与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一起,等着“宣判”。
每一张薄薄的病理诊断报告单,关系着一个人的命运与幸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王爱武还记得,有次签发了一份“鼻腔横纹肌肉瘤”的病理报告,这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恶性肿瘤。来拿报告的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和她五岁的儿子,患病的正是这位五岁的小男孩。拿到报告单时,这位年轻的妈妈嘴唇与脸色瞬间失去血色,眼眶里蓄满了泪水,强行压抑住的低泣,而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一脸的天真无邪,叫妈妈我们回家。
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王爱武感叹“有自己的职业节日,非常自豪”,祝医生同行们节日快乐,也愿人间无疾病苦痛。
“生命孤岛守护者”
——ICU医生
广州医院
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懿春
在重症医学科(ICU)工作20多年来,王懿春常常还没洗却昨日的辛苦与疲惫,第二天清晨便早早来到病房。
ICU病房里大多是插着气管导管、机械通气躺在床上的病人,虽然他们有人清醒、有人昏迷,但王懿春却能深刻感受到他们战胜疾病的渴望。病人强烈的求生欲,激励着王懿春带领科室团队投入到与死神正面交锋的战斗中,一次次将垂危的病患从*门关里拉了回来。
年2月14日,医院一位产妇因羊水栓塞合并产后大出血,在茂名和广州等5地交警接力下护送到广医三院ICU,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深静脉置管、物理降温、液体复苏,各种监护仪器、多种抢救措施立即有条不紊的开始进行,但在随后的救治过程中产妇却出现心跳骤停、高热不退、脓*血症、连续2次突发失血性休克……险象环生,救治的过程一波三折。
但是!就是在王懿春和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全天候的精心救治下,3月26日,这位孕产妇奇迹般转危为安!
看着离开ICU病房的患者及家属灿烂的笑容,王懿春和他的团队在短暂的欣慰后又转身投入其他患者的抢救。
类似这样的事,在ICU屡见不鲜。病人有时候多到好几个抢救战场同事拉开序幕,医护团队忙得不可开交。王懿春说,ICU的抢救从来不是靠某个人完成的,默契与配合尤为重要。反复细致的交接班、严谨规范的操作、准确全面的病程记录、严格科学的感染控制是ICU医生管理病人的重要内容。
工作中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已成为习惯,支撑他走过这20多年从医生涯的不仅有家人的理解,更源于一份对生命的承诺。
王懿春始终铭记着当时踏入医学院时宣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不辜负一路艰辛所学、默默耕耘,在危重疑难疾病面前以专注和执着去挑战自己,用行动实践着着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
“现在没那么神秘了”
——核医学科医生
医院
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邹德环
医院已经工作了29年,是全国最早的一批核医学专业大学生,“我读的是吉林的白求恩医科大学核医学科,当年那个专业在广东只招了两个人。当时觉得带个‘核’字就是和高科技沾了点儿边,所以能读上这个专业感觉特别幸运。”
如今,核医学科医生已经不用像过去那样动辄全套防护铅衣穿上身,核医学科也正朝既是检验科室又是临床科室的方向发展,对于患者来说已不再那么“神秘”。
听到核医学科这个名字,很多人觉得“不知道干什么的”,但说到PET/CT、SPECT/CT等检查,相信很多人就会发出“哦?”的一声。
尤其是近些年来,PET/CT在恶性肿瘤诊断方面的成功应用越来越普遍,和CT提供断层扫描、需要医生仔细读片相比,PET/CT的结果具有直观的特点,专业设备可以清晰捕捉到放射性药物在身体内的异常代谢影像,患者肿瘤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全身有无转移情况,一目了然。
由于核医学科的检查不可避免地使用到放射性药物,防辐射是核医学科医生职业安全的重要内容。
以前,由于条件所限,要自己配药、标记、打针,接触射线的机会很多,因此,上班要铅衣、铅围脖、铅眼镜“全副武装”,单是铅衣一件就二三十斤,“90年代初,空调还是很稀罕的东西,只有机房、配药室里有,除此以外就只有风扇,所以上班都是一身汗。”邹德环说。
现在,防护条件好了,检查室的玻璃、墙面都是防辐射的,放射性药物由正规的核药厂配好医院,核医学科医生的主要工作是对检验的图像进行分析诊断,需要穿铅衣等防护衣物的时候已经很少了。做好防护,岗位辐射就在安全范围,医生们干了几十年都没问题。
核医学的检验能帮助癌症患者“少走弯路”,争取时间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而碘-由于在治疗甲亢上的优势,也成为越来越多无法接受内科治疗或内科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的选择,今后在治疗如今发病率快速增加的甲状腺癌上也会有更广的运用。
邹德环说,核医学专业挺好,成就感很强,“以后一两年科室更多核医学装备配齐,医院医院助力”。
“火眼金睛识病者”
——影像医生
医院
影像科主任全显跃教授
年参加工作,大家都想做外科医生、心血管医生之类,一开始分到影像科,全显跃坦言“当时有一点点失落”,没想到影像医生一当35年,发现自己很适合呢。
以前,比如上世纪80年代,常规的影像检查还是以X射线为主,只能做一些基本的诊断,很多诊断做不了;当时还有胃部检查的“钡餐”,老一辈的影像人,一次检查下来,双手食指都是黑的,很久都不能褪去。
现在呢,数字化的CT、MR等影像设备可以做到很多以前X光无法做到的事情,给临床医生提供一双“慧眼”;影像设备、技术日新月异,射线、辐射一类的伤害也越来越轻微了。
不过,越来越精密的设备,拍摄出来的影像帧数也是海量的,影像医生要在这些精细却繁琐的影像中,分辨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哪些病灶的“影子”藏在其中不能“被放过”,这也是需要经验,需要“火眼金睛”。
每每在做学术交流时,影像科医生们,哪怕是年轻人里,十有八九都是戴着眼镜的,大家相视而笑:“这证明着大家都没有“偷懒”,勤奋爱岗。”
“‘诊断’对于病人来说就是一种‘宣判’,病人是会很在乎的。很多病人拿着片子来到我们的诊室,他们因为未知的疾病而担心、焦虑,愁眉苦脸,又看不懂结果,当我们仔细地为他们准确地解释清楚病情,很多人的眉头就舒展开了,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全显跃说,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下功夫去帮病人解决第一步的问题,让人觉得很欣慰。
说到技术的进步,影像科躲不开“AI医生”这个话题。影像医生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全显跃笃定地说,这是不可能的。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医生处理很多繁琐的工作步骤,但是它只能是辅助。有时候还会受到“过于敏感”所困扰。而医生除了阅片,要做出精确的诊断,还得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等等,单靠数据是不可能的。
“手术护卫者”
——麻醉医生
医院
手术麻醉中心*支部书记周少丽主任医师
有句话说得好:做手术时,“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麻醉医生正是手术室里低调却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也可以说是手术病人的“生命守护者”。
今年是周少丽从事麻醉医学的第26个年头。
年,她考入原中山医科大学第二届麻醉专业就读,从此成为手术室里的幕后英雄。
“最初是想像我崇拜的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人,但我的身高不符合*医大学的要求,没能如愿。”周少丽笑言,刚上大学时对麻醉专业懵懵懂懂,觉得麻醉医生就给病人术前打一针麻醉药,跟手术室里的战友外科医生相比,工作“非常轻松”。
真正开始学习才知道,麻醉医生责任重大。受个体差异的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在术前麻醉过程中出现“麻醉意外”,若抢救不及时随时可以致命。
手术过程中,一旦出现血压、血氧、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不稳,麻醉医生必须在分秒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立即行动,挽救生命。
除了防范麻醉相关并发症,麻醉医生还要帮助病人减轻疼痛、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使病人加速康复。
周少丽说,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麻醉医生可以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精准的麻醉。
“例如得到快速发展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可以说,麻醉部位从头颅到下肢,指哪儿打哪儿,可降低麻醉药量的应用,减少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周少丽说,麻醉如果没有做好,手术的疼痛会变成慢性疼痛。
以往病人手术后多出现切口痛、内脏痛,还会因手术导致的创伤应激而发生炎性痛,如今采用“多模式镇痛”,对于上述疼痛,有多种应对方法。
另一方面,随着外科手术术式的不断创新,高龄手术等以前的“手术禁区”被不断突破,麻醉医生面临的技术挑战也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说,麻醉医生的技术储备、应变能力和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科手术的成败。
周少丽在考取著名器官移植专家陈规划教授的移植外科博士生后,专注于研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与外科医生协作,从麻醉专业角度在器官移植病人围术期内全程守护。
要当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除了过硬的专业技术,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精神力也不可或缺。
“我们科的医生,基本上早出晚归,早上7点进行术前准备,晚上下了班,还要完成学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每天不会早于8点下班。”对周少丽和同事来说,“13小时工作制”成为常态。
之所以这么“搏命”,是因为麻醉医师缺口非常大。据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统计,按照国外通行麻醉医师配备的标准,我国麻醉医师缺口达30万人。
中山三院有85个麻醉师负责三个院区的手术麻醉工作,医院院区和天河院区每天手术量-台,此外还要完成每年4-5万例手术室外的麻醉,以及每年-台肝肾移植手术的麻醉。
尽管工作如此忙碌,周少丽却乐在其中。
“麻醉医生在守护生命,首先要敬畏生命。这辈子做一个麻醉医生,我非常自豪!”对于医师节的节日心愿,周少丽坦言是麻醉医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希望未来有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加入“生命卫士”的队伍。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何雪华、任珊珊、翁淑贤、伍仞、周洁莹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何雪华、任珊珊、翁淑贤、伍仞、周洁莹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何雪华、任珊珊、翁淑贤、伍仞、周洁莹广州日报全媒体视视频编辑:刘晓溪配音/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闫琦专题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通讯员/高龙、白恬、魏星、周晋安、叶张翔、伍晓丹、彭睿宇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吴婉虹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
有约君猜
你可能还想看以下报道
名医说肿瘤
年年都体检,为什么“大麻烦”杀到还是措手不及?
刷爆全网的哪吒为何让人第一眼觉得“丑”,原因是......
当心!这六种不良用眼习惯很多人都有,严重的会导致失明
汗津津,黏腻腻,夏天最尴尬的事有解了!
气泡水能抑制食欲助减肥?专家:别逗了!不如喝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