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条《绥德一农妇产后身亡,家属:大出血时医护人员玩手机》的新闻,再次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上点了一把火。毫无疑问,纵观网上评论,尽是一片对医护人员的喊打喊杀声,暴戾之气令人心惊肉跳。
说实话,我刚看到这条新闻,同样对文中披露的内容感到震惊不已,如果报道完全属实,那么医护人员的所作所为,确实令人发指,喊打喊杀,当然不符合法治社会的规则,但依法依规对涉事医护人员做出严肃处理,则是必须的。
但当我再一次仔细看完报道后,又对文中所报道的事实产生了质疑。首先以我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视角来看,这个报道在新闻采写、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存在太多的倾向性、片面性和诱导性,无论是从新闻的专业性来说,还是从医学的专业性来说,都显得很外行。
其次,以我对医护人员这个群体的了解来看,只有面对危重病人无能为力的医生,而没有面对危重病人撒手不管的医生,这是由医生的职业天性所决定的,就像记者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职业天性一样。在这篇报道中,记者特别把医护人员在看手机一事重点点出,更让人觉得有煽风点火之嫌。
果然,今天,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推送的一条微博,使舆情得到了反转:产妇发病时,医护人员正在产房里全力抢救;看手机的护士,跟产科不是一个科室,且护士当时正在看的,是医院发在本院APP上的有关通知,医院是允许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产妇死亡后,医院进行了打砸,且把刚刚医院,自顾离去,医护人员只好充当起家属的角色,来照看新生儿。而这一切,报道中却只字没有提及,其倾向性可见一斑。因此,这篇报道,虽然谈不上失实,但至少也是片面的。
看完这些,我们知道,这一次,面对绥德产子死亡的农妇,媒体又一次狠狠地抽了自己一耳光。
医学是一门极其专业、严谨的学科,在第三方鉴定没有出来之前,媒体就自告奋勇当起法官,稍有不慎,不但不能解开真相,反而会起到混淆视听的作用,危害大唉!
产妇生子死亡,喜事变成了悲剧,这肯定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事情,家属的悲痛,我们也深深地理解。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无论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医院,新生儿成活率,产妇安全率,都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肯定会有一定的死亡率、缺陷率发生的,这是由物竞天择的自然淘汰规律所决定的,作为医护人员,只能把这个数字无限减小,而无法归零。
在5月8日《我为什么对采写医疗纠纷报道越来越谨慎》一文中,我曾经说过: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未知性越来越强的学科,我们对这门学科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在我们不具备足够的医学知识和了解足够的法律法规之前,媒体的任何一个稍有偏差的报道,都会给本就已经处于油火关系的医患之间划上一根火柴,烧毁的,是整个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信任体系。因此,作为媒体,在报道该类事件时,应该慎之又慎!
作为一个从业十多年的记者,在这里批评媒体行业自身存在的缺陷,似乎给人以自曝家丑之嫌,但是,正因为我热爱媒体这一行业,热爱记者这一职业,我才希望我们所有的媒体,每一篇报道都完美无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媒体行业良好的职业声誉。当然,这就像新生儿的成活率不可能达到%一样,要想媒体的每一篇报道都%完美,这也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谨慎些,谨慎些,再谨慎些,无限趋于完美。
当然,在此次绥德农妇产子死亡事件中,医院方面在回应舆论关切时,采取的基本上还是躲闪的办法,这已经不符合当前舆情应对需求了。虽然事后院方也出了一个简单的声明,说明产妇死亡是由极其凶险的羊水栓塞引起,但面对媒体关切,医院方面没有就后续医疗鉴定、家属安抚、协调处理等做出更多更详细的说明,这就难免给人一种躲躲闪闪,心里有*,推卸责任的感觉。因此,如何学会跟媒体打交道,医院迫切需要补上的一课。
行文至此,我再次引述5月8日《我为什么对采写医疗纠纷报道越来越谨慎》一文中的一段话,结束此文——
医疗行业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因此它是一个需要严厉监督的行业,但是,正因为医疗行业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所以我们在对这一行业进行监督时,又更应该慎之又慎,更应该具有专业的知识,公正的立场,不可给以以误导。面对不幸事件,多一份理性思考,少一点喊打喊杀。
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或许,真相会更清晰!
按指纹,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