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是医务人员与死神正面交锋的战场。自疫情爆发以来,医院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紧绷一根弦,时刻保持最佳的作战状态。有请战到武汉支援的“战友”,有时刻准备冲锋上一线、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科室队友。疫情期间,重症医学科全体待命,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徘徊在死亡边缘的脆弱生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这就是重症医学科。
恪尽职守无畏无惧
在疫情期间,重症医学科为了更好的防控疫情,全员熟练掌握穿脱隔离服的操作,克服困难,任劳任怨,对每位患者的病情都把控到位。看到患者病情好转、一个微笑、一句轻轻的“谢谢”,都让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心头一暖,这是最好的安慰与鼓励。
期间,一位入住医院发热门诊后持续发热、呼吸困难的患者因病情危重转入重症医学科,安置在负压病房。患者发热最高达39.4℃,呼吸困难,给予持续治疗后,病情仍不稳定,肺的氧合功能很差,一直不能脱离呼吸支持,每一步治疗决策都举步维艰。治疗护理的医生护士均为二级防护。由于患者没有家属陪护,所以患者所有的治疗及护理均由重症医学科完成。每个班次下来大家都汗流浃背,面部满是压痕非常辛苦。经过7个日夜的奋战,患者终于脱离呼吸支持设备,转出重症医学科后顺利出院。
坚守希望大爱无疆
还有一位从通榆县到医院就诊被收入发热门诊的患者,入院后因病情危重转入重症医学科,安置在负压病房。参与治疗护理的医生护士均为二级防护。期间给予患者持续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肺的氧合功能极差,经无创呼吸支持7天后,给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支持。患者的病情可谓一波三折,经过重症医学科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医院进行后续治疗。
一场疫情,让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更加默契同心。无数个不眠之夜进行的生死拉锯战,是无数患者和家属的期望,也是无数家庭未来生活的曙光。“只要有一份生的希望,我们就会付出百分百的努力。”面对患者家属信任和期盼的眼神,他们义无反顾,承起生命之重,誓做患者生命健康的守护者。
医院重症医学科简介
重症医学科(ICU)是研究和治疗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科室,为危重症患者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挽救危重症患者的生命,降低病死率。
医院ICU成立于年4月,共有医护人员共27名,其中医生7名,护士20名。ICU总面积平方米,开放床位10张,其中单间病房四个,含负压病房两个,作为保护隔离和特殊传染病患者使用。配备十万级空气净化系统,可独立控制室内的温湿度,地面、墙面采用高吸音建筑材料,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就医环境。
ICU配备多功能电动床和多功能翻身床,有创呼吸机8台,(其中美国PB-呼吸机2台,瑞士哈美顿呼吸机3台,伽利略1台),无创呼吸机2台,转运呼吸机1台。血滤机2台,血液灌流机1台,血气分析仪1台,迈瑞T8双优创监护仪8台,迈瑞N12监护仪4台;配有心排量血氧监护仪、美国萨博心肺复苏仪、飞利浦双向波除颤仪、美国视可尼喉镜、可视纤维支气管电镜、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床头彩色多普勒超声机、输血输液加温器、呼吸机回路消*机、排痰机、降温仪、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等;还配备有各种微量泵、输液泵、肠营养泵、护理抢救车,每个病床都配备简易呼吸气囊、听诊器、手电筒等。
自ICU成立以来,开展了多项新技术,例如:血液净化(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有创心排量监测,氧动力学监测,血气分析,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等先进技术,填补了多项本市医疗技术空白。高水平的医疗器械配置及先进的临床技术可以满足各种危重症的抢救及治疗的需要,大大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存活率。6年多以来,收治急危重症病人例左右,病种几乎覆盖全院各科室。包括:复杂大手术术后病人、心跳呼吸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动脉栓塞(包含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等)、急性主动脉夹层、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与危象、急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癫痫持续状态、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哮喘、内分泌危象、急性中*、呼吸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各种类型休克、水电解质酸碱紊乱、重症感染、严重创伤、重症中暑、电击、淹溺等。同时,ICU还承担着许多社会突发事件危重患者的救治。抢救成功率达70%以上,处于省内先进水平。ICU全体医护人员始终坚持“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以挽救生命为目的”的宗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广大危重症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供稿:重症医学科
编辑:宣传科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