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后大出血呢?
产后出血(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ml,剖宫产时超过ml,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任何可引起潜在的血液动力学紊乱的血液丢失都可以认为是产后出血。
产后大出血的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植入、胎盘部分残留),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四大主要原因。
容易导致产后出血的不良因素还有以下几种,①前置胎盘尤其是“凶险性”前置胎盘;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③妊娠合并肝病;④妊娠合并贫血尤其是重度和极重度贫血;⑤巨大儿;⑥双胞胎;⑦羊水过多;⑧产程延长;⑨经产妇;⑩剖宫产手术和会阴侧切。
精神过于紧张
有些准妈妈在分娩时精神过于紧张,导致子宫收缩力不好,是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况下,胎盘从子宫蜕膜层剥离时,剥离面的血窦开放可以出血,但当胎盘完全剥离并排出子宫之后,子宫收缩流血迅速减少。如果准妈妈精神过度紧张造成子宫收缩不好,血管不得闭合,即可发生大出血。另外,产程过长,使用镇静、镇痛药过多,麻醉过深,也可造成胎盘收缩无力,出现大出血。
羊水过多、巨大儿、多胎妊娠
由于子宫过度膨胀,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长,产后也不能很好缩复;生育子女过多过频,使子宫肌纤维发生退行性变,结蒂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导致收缩无力等等,也是造成产后大出血的原因之一。
包括胎盘剥离不全、胎盘粘连、胎盘滞留、胎盘残留、胎盘植入等,都可造成大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准妈妈患有血液病、重症肝炎,均可影响血中凝血物质的含量,导致产后血液不凝集,而发生产后大出血,后果也很严重,必须高度注意。准妈妈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亦常引起产后大出血。DIC常发生于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疾病、子宫内死胎滞留、羊水栓塞等疾病中。
患妇科疾病准妈妈患有子宫炎、子宫肌瘤、妊娠高血压病,由于子宫肌纤维变性、水肿、收缩无力均可造成产后出血。
多次人流刮宫准妈妈子宫内膜多次受损,易引起胎盘粘连,也容易导致产后出大出血。
如何预防产后大出血?
定期产前检查,及时转诊,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产后出血的关键。产后大出血的预防,应从妊娠期开始。
所以,准妈妈必须做好产前检查,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准妈妈,患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液病、肝炎等高危准妈妈,以及有过多次刮宫史的准妈妈,应提前入院待产,查好血型,备好血,以防分娩时发生万一。千万不要留在家中分娩!产后出血很难预先估计,往往突然发生,因此应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分娩,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医护人员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诊治。
此外,为预防产后大出血,准妈妈最好做好产前准备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产前保健
(1)加强孕前及孕期妇女保健工作,对有凝血功能障碍和可能影响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后再受孕,必要时应于早孕时终止妊娠。
(2)具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妇。孕妇如有贫血、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治疗得到纠正。如果是双胎、羊水过多、患有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或以前有产后出血史的,应提早住院分娩。
(3)增加女性对生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减少人工流产次数。
(4)注重孕期营养:
多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或适当补充钙剂,可以预防分娩时的子宫收缩乏力;孕期预防贫血,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提高准妈妈分娩时对失血的耐受能力。
(5)控制体重:
孕期控制体重增加(不宜超过25~30斤),防止胎儿过大(7斤以内为好),减少难产机会。
2、放松心情、注意休息、保持出入量平衡
尽可能让自己放松心情,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员来处理,不懂就问。
待产过程中,注意休息、保持出入量平衡(及时补充能量和水份维持电解质平衡,及时排除大小便,防止尿潴留),在子宫收缩间隙时要积极的休息和饮食,避免体力过度消耗。
3、加强产后观察
为防止分娩12小时以后的出血情况,产后应在产房内由助产士观察2小时,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膀胱是否膨胀以免影响子宫收缩,还要注意血压与脉搏的变化。2小时后如无异常才能回到母婴同室休息。
4、产后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流血量。
5、注意卫生
产后注意外阴清洁,鼓励纯母乳喂养,有利于子宫收缩,防止产后大出血。
6、应急处理
在院内发生的产后出血,医生会做妥善的处理。新妈妈出院后一旦出现多于月经量的大出血,医院。如果在产后10天内,子宫尚未进入骨盆腔,在腹部可以触及子宫底时,医院途中不断地刺激子宫底部,用力按摩,促进子宫收缩,也可以起到暂时减缓出血的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