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第六届北大妇产国际论坛暨辅助生殖领域新视角研讨会产科和妇科分会场同时进行。
年3月24日下午
产科分会场
刘凯波主任:北京地区高危孕产妇管理面临挑战
北京市产科质量管理办公室刘凯波主任首先介绍了近几年北京市分娩量,其中高龄孕妇明显较前增加,经产妇比例高达42%。分析了近4年各类高危因素的发生率、年龄分布,以及不同年龄组的剖宫产率。刘主任提出了助产人力资源不足,包括助产人数即人员分级,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对于目前我市高危孕产妇管理方面的问题,刘主任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改进的方案,包括加强内部建设及持续改进、加强人员培训以及积极争取外部*策。
陈俊雅教授:剖宫产瘢痕愈合不良
医院妇产科陈俊雅教授指出,目前诊断瘢痕憩室的方法及依据存在多样性,多依靠超声及宫腔镜检查,尚无诊断金标准。瘢痕妊娠依据超声表现分为3型,其中I型误诊漏诊率高,I型、II型是否继续妊娠存在争议,对于III型主张早期发现,及早终止妊娠。
朱颖教授:MRI在胎盘植入诊断中的价值
医院朱颖教授主要从影像学的介绍胎盘植入的相关问题,她讲到虽然年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出版的胎盘植入诊治指南中没有将MRI纳入,但是与超声相比,MRI在评估子宫后壁胎盘植入和评估胎盘植入子宫肌层的深度及宫旁组织和膀胱受累程度等方面有其应用优势。朱教授在讲座中从胎盘植入MRI检查前准备、MRI征象、MRI诊断分级三面进行讲述。
张慧婧医师:胎盘植入综合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医院的张慧婧医师对近5年全国多中心胎盘植入的患者进行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对胎盘植入的患病率、高危因素、超声影像学表现与植入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剖宫产史和前置胎盘是胎盘植入发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超声检查是目前胎盘植入应用于临床的主要诊断手段;高危因素和超声指标联合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患者胎盘植入严重程度以及不良结局的发生。
佟小强教授:动脉介入治疗在产科出血中的应用
医院的佟小强教授指出,动脉介入手术在治疗产后出血、胎盘植入、前置胎盘以及各种妇科良恶性疾病出血均发挥重要作用。并结合介入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重点介绍介入手术对于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作用。
杨慧霞教授: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病例分享
本届大会主席、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教授就几例早孕期外院诊断为剖宫产瘢痕部妊娠准备终止但孕妇坚持继续妊娠转诊而来,孕期监测,终止妊娠时机选择,以及最终为穿透性胎盘植入临床病例,手术技巧。指出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已经成为导致产后出血、围产期紧急切除子宫和孕产妇死亡的原因,是产科医师必须面临的问题。杨教授强调了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术前的充分评估和团队式合作,并与大家分享了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处置策略与经验。此外,杨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止血带联合各类子宫下段缝合手术方法减少产后出血的有效性。
范玲教授:VBAC面临的问题
当前VBAC面临的问题有盲目追求减低剖宫产率,盲目跟风进行TOLAC,子宫破裂发生率增加,新生儿不良结局增加。首都医科医院范玲教授讲到“如果选择VBAC需要首先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有哪些?TOLAC的适应症是什么?分娩前应怎样评估?分娩期的监测及管理如何?有无TOLAC子宫破裂的征象?产后的监测与管理如何?所在单位(或地区)血源储备充足吗?有产科、儿科、麻醉科RRT吗?能进行紧急剖宫产吗?”。随后,范教授重点分别针对每个问题进行解答。
林增茂医师:产科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脏器保护——从一例横纹肌溶解产妇说起
医院麻醉科林增茂医师以一例横纹肌溶解产妇的整个救治过程为索引,贯穿整个讲座,从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原则、重要脏器的保护、横纹肌溶解的临床特点、横纹肌溶解的处理、次患者的最后处理和结局等方面,展开对产科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脏器保护的探讨。
李龙教授:新生儿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外科处理
首都儿科研究所小儿外科李龙教授讲到,新生儿外科的患者主要为先天畸形,其特点主要为发病率高,发病早、急,死亡率高、死亡风险大,然而,随着产科的发展,也给新生儿科带来巨大的进步。李教授在介绍了新生儿手术的适应症和发展趋势后,从泌尿系统畸形、先天性膈疝、先天性肺囊腺瘤、腹壁缺损、胆道畸形、消化道畸形和肿瘤等方面介绍了新生儿外科的手术治疗现状。
孙伟杰教授:羊水栓塞的早期诊断与急救
羊水栓塞虽是发病率极低的产科并发症,但死亡率极高,其特点为无法预测、起病急、病情凶险,结局好坏取决于识别是否及时,依赖于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及积极的支持措施来实现。医院孙伟杰教授首先从病理生理方面为大家介绍了疾病的发展机制,并提出通过前驱症状及临床表现早期识别,从而实现在发病初期积极抢救。孙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心脏骤停、DIC、器官保护的救治原则,介绍了羊水栓塞发生在胎儿娩出前后的不同处理策略,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陈倩教授:医学研究中伦理问题
医学科研都会涉及到人体实验,尤其是围产医学的科研还会涉及到母体和胎儿两个方面。这就触碰到伦理的问题。生物医学伦理原则主要包括尊重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公正原则四个方面。医院陈倩教授指出“在年的《贝尔蒙报告中》界定了受试者保护中应遵循的三大基本伦理原则——尊重、有利和公正”。她还重点讲述了为保护受试者在临床科研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范。
sdfd
年3月24日下午
妇科分会场
梁志清教授:腹腔镜下盆腔植物神经的辨识与保留手术技巧
盆腔植物神经包括盆腔神经丛、腰交感神经干、腹上神经丛、腹下神经丛等等,分布错综复杂、术中辨识难度极高,如术中受到损伤可能导致术后患者出现严重的慢性盆腔痛。医院妇产科的梁志清教授结合解剖图谱、术中照片及录像资料,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盆腔植物神经的解剖结构的辨识以及损伤后的不良影响。梁教授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神经保留方法,即间隙解剖保留法。最后,梁教授以珍贵的手术视频为此次报告做出精彩总结。
郭红燕教授:妇科恶性肿瘤盆腔廓清术:指征与手术技巧
盆腔廓清可分为全盆脏器切除、前盆脏器切除及后盆脏器切除,治疗目的包括治疗性廓清和姑息性廓清。医院妇产科郭红燕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了术前评估如盆腔核磁、CT、PET-CT、膀胱镜等检查的重要性,并结合了自己诊治的复杂病例为大家深化了对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的认识。着重介绍了盆腔廓清术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伤口愈合不良、感染、泌尿系统并发症等等,需要强大团队的联合支持和综合管理。对于术后患者是否需要辅助治疗,主要取决于病人是否可以耐受。最后郭教授为大家展示了精彩的手术视频获得了全场不息的掌声。
王莉教授: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应用及思考
腹腔灌注化疗早已达成国际共识,最早多用于卵巢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目前很多专家也用于子宫内膜癌盆腹腔转移、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子宫内膜浆乳癌等。医院的王莉教授指出,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作用优势包括:大容量腹腔持续灌注通过机械冲洗作用减少残留癌灶,减少再种植的机会;直接与腹腔内残留的癌细胞作用,进而杀伤癌细胞;腹腔内药物代谢缓慢,高浓度药物保持时间长;血浆浓度低,减少化疗反应等等。王莉教授通过分享自己团队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专家共识及国际共识,总结了腹腔热灌注化疗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应用的优势与禁忌,强调全面的术前评估及手术的彻底性至关重要。近来年,腹腔热灌注化疗逐渐成为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尤其是卵巢癌、腹膜癌和输卵管癌的一种重要方式,可降低手术难度,达到满意细胞减灭。
温宏武教授:子宫内膜癌的化疗
众所周知,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大多数患者复发风险较低,无需辅助治疗,但对于早期合并高危因素或癌症晚期的病人,需要进行辅助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医院妇产科的温宏武教授指出,虽然FIGO指南推荐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以放疗为主,但对于合并3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考虑辅助化疗合并放疗。温教授结合大量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证明子宫内膜癌术后以铂为基础的化疗对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有一定的改善,可降低远处转移风险,可以作为放疗之外的另一种选择,与放疗联合可增加疗效。他还通过自己团队的研究数据,肯定了术后化疗改善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作用,推荐化疗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朱丽荣教授:晚期卵巢上皮癌的治疗现状及思考
晚期卵巢上皮癌的特点多为突发性,诊断时多已达临床晚期,标准化疗方案疗效不一,约2/3的患者复发,预后差,长期以来卵巢癌的防治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医院妇产科的朱丽荣教授指出,晚期卵巢癌的标准治疗包括:初次肿瘤细胞减灭(PDS)+以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辅助化疗+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IDS);具备临床实用价值的基本术式(至少包括双附件+大网膜切除)+化疗+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朱教授详细讲解了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手术应达到的标准、盆腹腔淋巴结的处理原则、新辅助化疗的合理应用、初探手术或IDS后化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复发卵巢癌的综合治疗,强调了复发卵巢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并分享了目前前沿的卵巢上皮癌的二代基因测序进展。
张岩副教授: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淋巴囊肿的相关问题
淋巴囊肿,为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管断端流出淋巴液,以及组织渗液积聚在组织间隙而形成的囊肿,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医院妇产科的张岩副教授详细为大家讲解了淋巴囊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案,包括大*芒硝外敷、穿刺引流以及硬化剂的使用。同时重点提出了淋巴囊肿形成的措施:包括使用能量器械如超声刀充分闭合淋巴管断端,对减少淋巴囊肿的形成有积极作用。此外,术后保持后腹膜的开放可减少淋巴液蓄积,保留腹腔引流管减少淋巴囊肿形成优于阴道引流。但是张岩副教授还提出引流管作为异物,会降低腹膜得吸收能力并增加淋巴囊肿的形成风险,另一方面,放置纤维蛋白膜材料并不降低淋巴囊肿的形成风险。
刘朝晖教授: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的热点问题
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RBV)是指一年内细菌性阴道病反复发作3次及以上。目前临床数据显示,患细菌性阴道病的患者使用甲硝唑治疗一周后治愈率可达80-90%,但3个月内约15-30%女性复发。这也成为广大女性患者的极大困扰。医院妇产科的刘朝晖教授再次强调了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标准,并详细讲解了RBV的病理机制,包括细菌生物膜形成、微生物感染、免疫缺陷、PH值改变、致病菌耐药。由于RBV患者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是BV致病菌恢复快+乳杆菌重建慢,且多为混合感染,因此治疗难度大。最后,刘教授分享了自己从多年临床工作中总结出的多种巩固治疗方案。
张岱教授:妊娠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特点及临床治疗策略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特点包括易复发、症状轻微、药物治疗需考虑对胎儿影响。医院妇产科的张岱教授指出,妊娠高雌激素水平、阴道粘膜产生糖原增加以及母体细胞介导免疫的下降是导致妊娠期VVC好发的原因之一。另外,雌激素协同酵母菌对阴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以及雌激素促进菌丝的形成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和磷脂酶的扩散,这些*力因子进一步加强了酵母菌的定植,这使得妊娠期VVC的复发成为比较显著的特点。孕期治疗VVC可降低早产风险、改善外阴阴道皮肤黏膜条件,避免分娩时严重裂伤的发生以及会阴伤口继发真菌感染而愈合不良。国内外指南推荐对于孕期有症状VVC患者进行治疗,且妊娠期阴道应用唑类药物治疗VVC是安全的。
陶霞教授:宫颈上皮内病变阴道镜拟诊与病理诊断偏离的原因分析
医院陶霞教授指出,在宫颈病变筛查方面,TCT检查敏感性低于HPV检测,阴道镜初学者如果过度依赖TCT结果或对醋白上皮认识不足均可能导致拟诊不足。此外,绝经后妇女也易发生拟诊不足,这是因为绝经后妇女宫颈上皮变薄,低雌激素引起的碘不着色与病变鉴别存在困难,容易导致拟诊不足。陶教授强调,理想的阴道镜检查应达到的目标包括:1.避免漏诊;2.降低活检率,活检部位应代表最高级别病变,后续LEEP手术病理最高诊断不应高于阴道镜活检病理,否则应规为拟诊不足;3.如为孤立病灶,阴道镜检查取活检后,LEEP手术标本中无病灶检出最为理想。
毕蕙教授:阴道镜图文报告的解读
医院毕蕙教授指出,阴道镜的敏感性中等,不同培训背景下的医生的敏感性跨度大,阴道镜标准化操作是阴道镜诊断准确的关键质量保障。可从以下要点增加阴道镜检查的敏感性:1.规范化培训(每年例);2.操作流程的标准化;3.阴道镜术语的统一;4.增加活检的数量(2-4块);5.随机活检+ECC:有争议。此外,阴道镜报告必须具备的5个要素:1.阴道镜检查的指征:需对宫颈癌筛查阳性者进行风险评估;2.阴道镜检查所见:注重充分性、可靠性评估,转化区评估;3.阴道镜诊断:独立诊断,评估病变级别,满足质控指标;4.阴道镜检查时的操作:点活检、颈管粘膜搔刮术、诊断性锥切术;5.阴道镜后的进一步管理:结果的一致性评估。
赵健教授:妇产科医生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
医院妇产科的赵健教授在讲座中提出了“裸眼识诊”的概念,即临床工作中如果遇到裸眼可见的细胞增殖形成外生型生长,同时伴随不规则的新生血管,应高度怀疑宫颈浸润癌,应该立刻转诊阴道镜。同时,赵教授还指出了“宫颈糜烂”与宫颈病变的鉴别要点,重点在于识别增生的异常血管。赵教授还介绍了R-way阴道镜的检查流程和常用术语的意义,结合生动病例重点分析了阴道镜漏诊HSIL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金鸿雁教授:激素替代治疗的人群管理
绝经期女性应该用激素替代治疗的指征是什么?安全性如何?带着这个问题,医院妇产科的金鸿雁教授在学术报告中向大家介绍了激素替代治疗的原则:年龄小于60岁,绝经10年内,无心血管疾病,有绝经相关症状的妇女,推荐围绝经期尽早使用,强调激素个体化原则,尊重患者意愿,权衡获益与风险,选择最低有效剂量雌孕激素,并密切随访。但是对于已知或怀疑妊娠、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已知或怀疑患有乳腺癌、已知或怀疑患有与性激素相关的恶性肿瘤、患有活动性静脉或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卟啉症、耳硬化症、脑膜瘤的患者不适合应用激素替代治疗,可以使用稳定植物神经功能的替代药物对症治疗。
主持风采
声明:本文为中国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