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独家祝华新医患关系要在同一个频道对
TUhjnbcbe - 2020/10/11 18:26:00

近日,据媒体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负责人表示:凡是暴力伤医案件,一律列为重大敏感案件,检察机关必须及时启动重大敏感案件快速反应机制。这位负责人解释说,所谓快速反应机制,就是最高检督导,各级检察院上下联动,及时研判案情,准确作出反应;组织精干力量,提前介入侦查、引导取证,保证证据质量;依法快捕快诉,保证高速高效。

医患摩擦,是近年来时有发生的舆情热点,医患双方经常各执一词,而一些网民和媒体往往容易“选边站”;发展到暴力伤医,除了出动警力予以制止,似乎缺少有力的惩戒措施,医护人员遭受的身心创伤难以弥合。亲属对于患者的撒手人寰,情绪激动乃至一时失控可以理解,但必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对医护人员动手,不仅是恩将仇报,而且作为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混淆了法律观念,似乎因为涉及到生老病死,当事人就可以为所欲为,社会舆论就能多一份宽宥。

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医闹”入刑。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公安机关选派优秀民警和辅警进驻医疗机构,对正在实施伤害医务人员的行为果断制止,必要时依法使用武器、警械。此次最高检的严正表态,对于打击践踏医护人员职业尊严的违法行为,是一声响亮的预警信号。检察院及时介入,有助于修复和提振公众在法治轨道上解决医患冲突的信心。

消除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

网上曾流传医院的照片,一个中国的小患者与苏格兰医生互相行礼。这应该是医患关系的本来面貌。在疾病和伤痛面前,医患双方应结成生命共同体,共同抗击人类的天敌。一位媒体人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患者将自己的生命交到你的手中,你就必须全心地给他仁爱,一丝不苟地对他负责,无论他吃进去、吐出来还是拉出来的,你都必须仔细观察,从头负责到脚。另一方面,病人也对医生护士报以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尊敬。遗憾的是,这份宝贵的互信,在近年来一些热点舆情冲突中荡然无存。

在“医闹”案件中,存在患者文明素质低、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普通百姓不了解医学专业知识,仅根据所谓常识就做出武断的结论,而且朴素的爱憎让负面情绪交叉感染,轮番放大,对医护人员出现不公正的指责。

例如,年的深圳“八毛门”:一个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家长称全部费用需10万元;家长拒绝了手术,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10万元手术费与0.8元之间的巨大反差,让医患之间的信任受到伤害。医院多名患儿家属拒做手术,导致病情恶化。这个婴儿最终被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还是做了手术,当事人表示了道歉。所谓10万元手术费只是家长的杜撰,实际手术费约需2万元。

年湖南湘潭产妇张某在分娩时,疑因羊水栓塞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产妇家属不了解羊水栓塞的凶险,医院处置不当,在舆论场上引发争论。医学专家解释说,羊水栓塞的发病率仅为4/10万—6/10万之间,但死亡率高达60%—80%,发病时总是出其不意,几乎无法进行预测和预防,所以救治难度极大。

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曾分析过“非理性就医”现象。他说:“医疗服务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由于医学本身的局限性,并非只要花了钱,就一定能药到病除。医疗服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易,无法实现等价交换。家属在亲人患重病花费巨额费用之后而无期待的结果时,往往更加难以接受人财两空的结局,特别是认为诊疗活动有过错时,更容易产生激烈反应,形成医患矛盾和纠纷。”

修复医患关系舆情,一项重要工作,是进行健康知识的科普启蒙教育,让医生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治愈的期待,让患者了解医生的主观努力和客观疗效之间的矛盾。对疾病,医学更多的是缓解而非治愈,这不是医生的无能,而是医学的局限。即便是对某些常见病,由于患者个体的差异,医学有时也不能提供有效治疗。只有全社会对医学的局限性和风险性有了共识,才能避免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失衡,尽人事而知天命,避免非理性的情绪破坏医患信任和合作。

消除医患话语空间的物理隔阂

舆情研究发现,很多社会热点,背后往往是不同社会群体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和磨合。但医患之间的相互吐槽,经常不在同一个频道。

在BBS、微博这样的自媒体上,是患者及其亲属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埋怨医生护士的种种不是。笔者曾经统计过一个知名论坛上涉及医患关系的帖文,发医院和医护人员不称职、冷漠、贪腐的,如《我的儿子倒在走出门诊的门口》《极度震惊!医院!我同事老婆生小孩出了大事!》《天理何在,还我公道——医院》等。而在全国两会这样的场合,医学界人大代表和*协委员的提案和议案,接受媒体采访,医院和从业人员的关切,如何保障正常的医疗秩序,维护医护工作的职业尊严。

近年来医患双方的话语空间有所融合。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医护人员账号不约而同发声,表达医方的意见诉求,声气相求,影响涉医舆情的走向。

(下文略)

注:全文刊登于《网络舆情》杂志,部分节选,以飨读者。

推荐阅读

十日谈l祝华新:*府舆情回应的两个范本

十日谈l刘志华:*务舆情回应需要“共情”能力

十日谈l潘宇峰:大数据环境下的*务舆情机制建设

十日谈l陈丽:回应主体如何做到五步到位

十日谈l朱明刚:善用议程设置提升*务舆情回应实效

十日谈l毛亚美:提高舆情回应内容有效性的五个维度

十日谈l卢上云:新媒体时代如何应对舆情危机

十日谈l廖灿亮:*务舆情回应如何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引领

刘鹏飞:把握有利时机,占得舆论主动

单学刚:建章立制为*务舆情回应打好“地基”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1
查看完整版本: 独家祝华新医患关系要在同一个频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