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看病”发展为“看好病”乃至“不得病”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营养”
从“小病拖、大病扛”,到分级诊疗、三医联动
成都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着力打造家门口的“15分钟健康圈”
老百姓对“病有所医”的期盼
正转化为看病就医实实在在的实惠……
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漫漫的历史长河中,70年也许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中国人民的生活福祉来说,70年是一段不平凡历程。70年,纪录着一个国家不断开启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的生动历程。
图/视觉中国
这份70年的卫健事业答卷
成都交得漂亮
成都建立首个区域医联
年7月,成都首个医联体试点“医院-蒲江医联体”建设启动,医院为牵头,医院为枢纽,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的“1+1+N+n”纵向紧密型互通式医联体,至年12月实现医联体蒲江县全覆盖。如今,蒲江县县域内就诊率连续四年稳定在90%以上,逐步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新格局。
4年后,个医联体在成都遍地开花,医院、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联体建设全覆盖。
4年中,成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县、乡医疗机构综合能力提升,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成都的医联体建设经验获得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充分肯定,筑起70年成都卫健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天府广场爱心献血屋
上榜“全国最美献血屋”
年10月,天府广场爱心献血屋从全国个献血点中脱颖而出,被中国输血协会评为“全国最美献血屋”。在连续15年保持临床用血%来自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成都,这个主城区占地面积最大、日开放时间最长的献血屋,既承担着提供优质献血服务、宣传无偿献血、开展志愿者活动等作用,更见证了无数成都人的爱心。
这间小屋,让陌生人的爱心相互拥抱;
热血,在这里激情交汇;
善意,在这里默默流动。
感谢你,每一位愿用热血拯救生命的献血者。
你们无私地奉献给别人生的希望,
你们是人间大爱的最佳注解。
全力抗击
全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
年初,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各国严阵以待。5月,我国内地首例疑似病例在成都报告,疫情一触即发!成都疾控应急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经过缜密的病例调查、默契的部门联动、及时的密接追踪、严密的隔离观察、专业的心理疏导,用48小时的昼夜奋战,令病例得以快速诊断与有效救治,密切接触者被严格隔离与妥善安置,没有发生一例继发感染,甲流狙击在中国首战告捷!
是盾,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
是剑,向病毒出鞘亮剑,绝不姑息。
从SARS到甲型H1N1,从MERS到禽流感,
历尽千锤百炼的疾控卫士厉兵秣马、枕戈待旦,铸就“卫生健康”的钢铁长城。
健康援助藏(区)工程启动
自年起,成都市开启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每年选派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余名,对甘孜州14个县、阿坝州6个县开展对口帮扶。截至目前,成都市援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参与民族地区诊疗.79万人次,开展手术3.23万例,业务培训8.9万人次。奔波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地区的成都卫健工作者,为各民族同胞带去健康和安定,并为当地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八年忠诚风与雪,千里天路云和月,
云端之上奔走的成都“门巴”,在生命禁区守望使命。
那些高原上被健康援助改变的生命,
为你们唱出人间最动人的赞歌!
成都全城急救羊水栓塞高龄产妇
年9月25日,一位41岁成都产妇在分娩时突发羊水栓塞,面对死亡率高达80%的紧急状况,3分钟内,医院迅速组成抢救队伍,区市两级产急办专家相继奔赴支援。12小时内,在来自全市多家医疗机构的40多名专家的紧张抢救,血液中心、交管部门鼎力支持下,终于将产妇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高效运转的产儿科急救体系、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责任和担当,彰显了城市的大爱和温度。
当危险,裹胁两条生命呼啸而来,
母婴安全守卫者的职责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
在争分夺秒的生命赛场背后,是一张密实的“保护网”,
而初心,是一切为了妇女儿童的健康。
中国首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落户玉林
成立于年的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原国家卫生部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合作的医疗改革项目背景下,设计出的“中国首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范本。它探索了防治结合和分级诊疗的服务模式、提供了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研发实践平台,为探索中国社区卫生的发展模式和引领社区卫生发展上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样板。
为了每个居民健康,你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为了国家医疗卫生事业,你们一边筑起“网底”的支撑力量,一边迈开大步勇于探索,在你们的智慧与汗水中,诞生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全国范本,为无数中国家庭打开了社区卫生服务的一扇窗。
年,医院成功抢救
全身90%特大面积烫伤患者
年7月,市肉联厂工人霍德明不慎跌入沸腾的胶锅,致全身90%特大面积烫伤和呼吸道灼伤,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抢救如此严重的烧伤似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然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支持下,医院医护人员22天不分昼夜的抢救和精心护理,霍德明奇迹般地苏醒并康复,为中国医疗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启成都乃至四川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时代。
当一代又一代的医生,推动着医学向前进步,
而这妙手的源头活水,正是医者的仁心。
70年,成都医疗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为市民托住安居乐业的底气;
70年,全市学科建设齐头并进,
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
向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了青春与激情的全市卫健工作者,致敬!
梁益建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年,医院医生梁益建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用妙手和仁心打开一个个被折叠的人生。70年来,无数和梁益建一样的“明星医护”在成都诞生:获“中国医师奖”的医院医生肖宗位、第42届南丁格尔奖医院护士杨秋;跪地急救10分钟的龙泉驿区医护夫妇李青霖和游长江…他们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精神打底,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诠释。
大医精诚,汇聚正能量的光芒;
高山仰止,“明星医护”们带来榜样的力量。
为这座城市培育起尊医、珍医、助医的土壤。
让我们可以期待,未来有更优质、更丰富的医疗服务,
来到我们身边。
中医药文化传播“成都路径”
上升为国家经验
国医大师石学敏工作室医院、网红非洲医生迪亚拉新都开诊执业、“名医馆”“中医馆”“中医角”遍地花开、世警会上中医药“圈粉”各国运动员……持续提升的中医服务水平助力成都中医走向世界,每年吸引0余名国际友人来成都学习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文化。成都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幼儿园活动等,强力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浓厚氛围。
中医药是一种情结,蕴含着人类共同的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
它传达一个信息,向全世界展示中华古国的文明;
它架起一座桥梁,承载着中西方文化的沟通。
这是一份中国馈赠给全世界人民的礼物,
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外民心相通。
年,全面实施健康成都行动
年,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成都全面实施健康成都行动,全市22万卫生健康工作者将勠力同心,抓实抓好十五大工作任务,以建成西部医学中心为目标,全力实施卫生健康规划提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提能、中医中药发展传承、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五大行动”,加快建设“健康成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的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实现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杜鹃滴血换春归”,卫健工作者的拼搏,为成都人民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
“健康成都”正在成为令这座城市骄傲的新名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中国蓝图,我们仍任重道远。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
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一句“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道出世人对成都的肯定、喜爱和依恋
图/视觉中国
在宜居成都这块金字招牌上,“健康”的内涵历久弥新。早在年,成都市就在全国率先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在连续保持这一荣誉二十余年之后,年成都又入选全国首批38个“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是入选的唯一一座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并获得“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桂冠。
新中国成立70年间
成都用无数细节尽力诠释“健康城市”的理念
用5个关键词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妇幼安康
生态宜居
协同发展
成就了万成都人的
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
来源
成都商报
成都发布编辑
孟孃
你“在看”成都卫健事业大事记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