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医学人文征文评选揭晓,这21件作品获
TUhjnbcbe - 2024/7/8 15:53:00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

年8月19日是我国第5个“中国医师节”。为大力弘扬“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健康崇高精神,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医院)承办,在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开展“医学人文”征文活动。

此次活动共收到来自49家医疗机构的86件作品,作品从不同视角讲述了医患间的感人故事,还原了医务工作者在救治一线的真实经历。经过公开、公正、公平评选,最终评出21家医疗机构的21件获奖作品,分别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9名;并根据报送作品质量和数量情况确定集体奖12名,其中组织奖6名,鼓励奖6名。

同时,对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进行展示,促进广大群众更加深入了解医务工作者,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年医师节征文获奖名单

(点击可放大看)

一等奖征文展示

一个医生的自我修炼

我是一名妇科医生,在这个领域历练了十三年。十三年,幼稚到成熟,从看老师行医、到模仿前辈救治,到独立做出医疗决策,有过喜极而泣的满足,目睹过最深的绝望,也感受过平静祥和的离去。成长,让我有太多的经历、故事、感悟在其中。

有人说:“医学很难,它在用技术探索生命,解决生死。”而我认为,医学很难,但难不在技术,在于取得技术路途上的种种。

选择医疗,起因是心中存有的英雄主义情怀,手术刀就是武器,手术台便是战场,厉兵秣马只待消灭病魔。但当真正步入这个行业,才发觉只靠“情怀”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

《大医精诚》有云: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疗技术的获得,不仅艰辛、花费精力,它更像是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永远没有尽头,可历程却是快乐的。作为一名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还算优越,没有衣食之忧,父母也不期我出人头地,只求平安顺遂。但自学医开始,尤其是做了外科医生后,没有完整的节假日,超长时间的工作,工作强度日益增加,承受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剧增。为了应对医疗技术的快速变革,为了不让自己与新理念,新技术脱节,空闲时间更需要时时学习。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当我走上“医者”之路时,总有人在问我:“这么坚持是为了什么?”我想是为了源自内心的热爱与执着。

医疗工作,没有信念和行动的坚持,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我的工作虽然具有挑战性,但更多时候,它是平淡的,也是具有极高的重复性。比如说:学会并熟练掌握某一个术式,我需要经历成百上千台重复规范地练习、从反复地实践中寻找自己的感悟,再结合新的认知,应用到临床中,再实践、再学习、再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手指会因为长时间握持手术器械而生茧、护腰取代了时尚服装而成为日常穿戴、包里没有了化妆品,却塞满了各类医书。

坚持,于内在自我是一种韧性,而在面对外部环境时,需要的是一颗豁达,意志坚定的心。时代更迭,物欲横流,医疗环境有时会让我们有些失望与委屈。医学只是一门科学,他要有什么原罪的话,他的原罪就是还不够完美。面对这种不完美,有时患者和家属并不能理解,所以医生的脊背上还承担着这重重的负担。但当自己能将患者疾病去除,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时,与这种无可比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与委屈相比,那些都不足挂齿。医学它固有的光芒可以令世间所有名利都黯然失色。所以,我经常问自己:即便中国医生的职业环境近似残酷,我会轻易放弃这份坚持吗?

“无法拯救”是医生要面对的第一道坎。

从医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感性与理性并存。病人在危重的时候,可能需要我采取一些医疗措施,其实明明知道用了那样的措施病人会痛苦,但却为了疾病的治疗不得不这样做。这种时候,我总是需要去克服内心的感性与脆弱,找到感性与理性之间的那个平衡点。临床上有许多癌症终末期的病人,明明知道以现今的医疗水平,已经无药医治,病人已经在慢慢地走向生命终点。看着这样的现状,我内心感到很难过、却又真的无能为力。有的人觉得,医生面对生死太多了,会麻木,并不是这样。作为医生,我必须学会足够坚强地去面对现实,假若医生们都一个个陷入悲伤、无奈且无法自拔,那医疗体系将无法运行。

记得我有一位子宫内膜癌晚期的患者,她是从芬兰确诊子宫内膜浆液性癌之后,因为不方便国外就医,就一直在我这里进行治疗。艰难而满意的手术,随后漫长的化疗。化疗后,患者认为这是她生命的二次重生,但因为她病情的特殊性,在化疗后2年的某一天,老太太捧着憋涨的肚子来到我的诊室。老太太没有子女的陪伴,只身一人做着各项检查,当确定是肿瘤复发后,老太太哭了。病中的人是孤独的,没有陪伴的患者更是孤立无援,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双眼也在极力地控制眼窝中泪水的滑落。老太太病情复发后,随后又是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治疗的过程中腹水、肿瘤还在不停地生长,电解质紊乱,骨髓抑制无法纠正,凝血障碍等一系列问题纷纷出现,她的状态也是越来越差,我的心情也随之低沉不已。

在先后进行了两次肿瘤多学科讨论之后,认为目前已经是癌症终末期,不可医治的状态,只有临终关怀了。当我把这一切向家属谈话告知时,对我的内心来可以说是一种煎熬。这位病人在我这里已经治疗了三四年,作为她的主治大夫,已经和病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病人的两个子女因为都是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她们对疾病了解,对治疗现状也很了解,尽管悲伤、无奈但却理解。在病人临终前最后一次谈话时,我终于没有忍住,泪如雨下。抑或是因为自知这种无能为力,抑或是因为感知我与她,她与子女即将别离的难过吧。她的孩子忍受着极大的悲伤,反而是在安慰着我,虽然几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我依然清晰记得:“张大夫,我们知道大家都已经尽力了,你不要太难过,医生需要更坚强,你从医的路上还要面对很多类似的情况……”是的,我需要坚强,行医需要有血有肉,也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撑自己去面对一切。

很多人医学院毕业后做不了急诊医生,做不了肿瘤大夫,做不了外科医生,不是技术不够好,也并非不是没有天赋,而是没有练就强大的内心。因为医者面对的是生命,因此练就内心的强大,便可以给予患者生的希望,也可以在无能为力时支撑自己不断走下去。

医学之路的修炼,还有一种坚强叫做:果敢。外科医生每天都在做生死攸关的决定,决定他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这是真正的勇敢。很多艰难抉择都是要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做出的。这不仅是一种果敢的决断能力,更是一门看透生死的艺术。“一位羊水栓塞、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切子宫八成会死在手术台上,不切子宫百分之百会丧命,动手术吗?”“外伤患者腹盆腔大出血,眼前的腹腔就是一潭深不见底的血池,患者的血压已经测不出来,监护仪发出刺耳的嚣鸣,你的脑子里可能会闪出10个可疑出血点和20种止血方法,但患者离鬼门关只有2分钟的路程,怎么做?”种种类似这样的问题,常常考验着医生的内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即使选择两难时,做出的判断也要尽量是对病人相对有利的。往往这种情况下,事后还是在挑剔,失眠,多疑,自我反省中度过,直到每一位患者安然出院,这一段心路历程,让人备受煎熬,抑郁情绪总是在我们身边如影相随,生怕做错了决策,影响到患者的愈后。可这一切只能自己去学会排解,不能因为情绪而影响以后的医疗工作。

作为医生我们要永远敬畏生命,敬畏我们的岗位与责任。学会感动和感恩,因为有感动,才会有感情,才会微笑;因为有感恩,做人才不麻木,初始才不厌烦。

感谢我的患者。从医十三年,我的成长——无论是技术的提高还是心智的成熟,均离不开我的患者对我的信任。从医途中,不仅是患者需要我,其实我更需要患者。自古有病从医,当患者给予医者无条件的信任后,才能让我有勇气、出色地完成无影灯下的艺术。他们以另一种方式——用痛苦、眼泪、鲜血甚至生命,帮我在崎岖不平、满布荆棘的医学道路上攀登。

感谢一路走来的恩师。外科领域不同于内科,不是能在读读书本上就能面对的世界,它不是一个容易涉足的事业领域,不但需要学者花很长时间独立地学习、思考,更要在师父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训练,直到学会精髓。记得老师曾经说过:“漂亮的手术不在于手术做得多漂亮,而在于为每一位病人做出最合适的术式选择,所以,在外科,从来没有永远不变的最佳手术方法,永远只有适合病人的选择。外科医生用一双灵巧的手为病人解除疾苦。但我担忧与你们一生只执一把寒光闪闪的手术刀纵横捭阖。只关心疾病本身,纠结于影像与检查结果而忽视病人的感受与情绪;离细胞分子越来越近,却离病人机体愈来愈远……”。

感谢我的家人。医生这条路崇高而艰辛,无论是早出晚归无法陪伴家人,还是通宵值班手术到深夜,孩子发烧哭闹也顾不上,我的家人都默默的顶下了一切,没有抱怨,只是浅浅的说声让我注意身体,按时吃饭喝水。他们是我行医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感谢我自己。自己的坚持和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我自己一直学习在路上,努力在路上。

从医十三年,我慢慢意识到医生无法远离世俗生活,医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医生作为一种职业无法抹除谋生手段的烙印。但医学精神从骨子里不媚俗。世俗的生活可以躲避崇高,抛弃理想,远离人文,而医学不可以。人类对生命的热望不允许医学随波逐流,走下圣洁的殿堂;许多职业可以以利润为第一要义,以金钱为第一动力,而医学不可以。人类生命的价值不允许医学抛弃责任,混迹于喧嚣的市场。在没有硝烟却随时有伤亡的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现场,在抗击疫情的全国战场,医务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地挽救病人生命;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不计报酬地尽医生护士的责任,他们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他人。正是靠科学技术,靠全国人民的支持,特别是靠医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我们在与病魔的殊死搏斗中,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牺牲和奉献,爱心与温情,都会长久地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那时的我们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做医生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医疗的本质是真善美。希望再过十年后,我依旧是一位谨记诺言,不忘初心,行我所行,不问西东,能持手术刀斩病魔,能执青囊慰灵魂,有才华、有风度、有温度的医生。

作者

张彦骅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医院)妇一科副主任医师

TheChinesedoctorsDay

坚守与青春的约定

——写给医学生儿子的一封家书

亲爱的儿子:

你好,转眼之间你进入大学生活已经三年了。每每想到当初你不顾我的坚决反对,义无反顾的选择学医,选择一条艰辛与骄傲并存的职业道路时,妈妈的心头便百味杂陈。既担心你单薄的身体难以承受学医的辛苦与从医的重压,又感慨我儿心怀仁心,济世救人的爱心和胸怀。

大学的生活总是斑斓与奋进并存的。进入大学后,你很快融入了首都医科大学这个大家庭。你和同学谈笑风生,你与室友亲密无间,你对老师尊敬有加,你真的就如我想像中的那个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少年一般,在医学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前行,甚至在敬畏与煎熬中习惯了解剖课上的种种不适。很多时候你都是嬉笑着向我求解学医方法、生活难题,甚至问一些搞怪的问题。听着你和同学们实验课上的种种趣事,看着视频上你因学习熬夜而疲倦的神情,看着日渐消瘦单薄的你,妈妈总是阵阵心酸涌上心头。我的傻儿子呀,知子莫如母,你的故作轻松又怎么欺骗得了同样经历过医学生涯有着近三十年医龄的妈妈呢?你那不经意的求知多问又怎能掩盖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呢?

不说那厚重的医学小书包,不讲那福尔马林刺激着感官的解剖台,更勿论晦涩难懂的遗传密码、生化因子,光是那每一学期安排的满满当当的课程计划,就足以让人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每一个医学生的时间都是用分钟来计算利用的啊。十八九岁正是花一般的年龄,为了一句“生命所托,健康所系”的誓言,你们便把花样的青春托付给了厚重的医学课本和枯燥的实验仪器,并且在一次次难题和实验中更坚定了你学医的步伐和决心。妈妈在心疼的同时更多的是欣慰和自豪。

直到有一天,接二连三的伤医事件接踵曝光。视频中的你迷茫而无助,问我:“妈妈,我们这么辛苦的学习,就是怕自己学艺不精做的不够好,不能解除病人的病痛。妈妈,你也知道,没有一个医生不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可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对待医生呢?妈妈,我好害怕,我,我不想学了。”

是啊,为什么医生的一腔热血总是付诸世间寒流?为什么本该被敬爱有加的一群人却被自己救助的人提刀相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理想,什么信仰,什么佛心,当生命受到威胁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作为一个母亲,我更不可能把别的什么放在你的平安和健康之上。一时间,我真的只能无言以对……

寒假,当你真真切切的回到家中,站在我面前时,望着你更加消瘦的脸庞和塞满医书的行囊,我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可你却搂着我,笑着说:“妈妈,你帅气的医生儿子回来了。”这一刻,我明白,虽然心存戚戚,可儿子你心中的那个医学梦仍然在燃烧。

年的寒假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个假期。

还没来得及品味相聚的幸福和喜悦,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武汉向全国蔓延开来。一时之间人人自危,惶恐和不安的气息也弥漫在了咱们这个西北小城的上空。这时候有人选择了向死而生,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他们就是你的前辈们,妈妈的同行们——平凡而伟大的医务工作者。甘肃医疗队出征武汉、天津医疗队出征武汉、上海医疗队出征武汉……看着电视银屏上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画面,你的眼睛亮了,仿佛有一盏明灯驱散了你心中的阴霾,又仿佛有一缕阳光拂去了你眼前的迷雾。

儿子,你书桌前的灯亮的时间更长了,你起床的闹钟响的更早了。妈妈知道你是在默默的加油,让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你心中也渴望和你的师长们一起巡视在病毒肆虐的病区,一起守护在急需救助的病人身旁。我相信这是你赶赴与医学之梦的青春约定使然,也是每一个医者的职责和信仰使然。

儿子,人生不仅是一场物质的盛宴,更是一次灵魂的行走。山河有恙,有人退缩,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坚守与付出,医院的同事们,还有你的师长在内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无数军人、警察、建筑工人、社区工作者一起,守护着我们祖国的安全与未来,用他们青春的芳华绽放出最美的花朵,用他们的汗水和泪水浇灌出平安健康的果实。

儿子,我知道,看到医生脸上的勒痕你不会吃惊,看到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尿的情形你不会害怕,看到疫区无法想像的困难你也不会退缩。因为你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救死扶伤的英雄梦,你早已与医学有一个约定,那就是用自己的青春之花去浇灌美丽的医学之路。

春的讯息已近,愿所有和你一样学医的孩子们都不被严冬的寒流所伤,一往无前,迎接春的到来、夏的绽放、秋的收获,坚持自己的医学梦想,坚守自己的青春约定!

作者

医院科教科

TheChinesedoctorsDay

来源丨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医院)

编辑丨甘肃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陇原健康关爱生命,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学人文征文评选揭晓,这21件作品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