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不曾停歇;
她,为无数家庭延续了新的生命;
她,用责任换来了这座城市的信赖。
从最初的几间简陋平房,到今天占地22万平方米,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急救于医院,医院用心呵护这方土地上的人,并深深扎根在*河三角洲,成为东营这座城市里最有温度的见证者。
一路从胜利走来,医院与一座城市的故事,一直在真情上演——
她,守护一座城
——55年,万人次在这里就诊
医院之本,救死扶伤;医生之本,尚道精医。对医院来说,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重要。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医院一直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不曾停歇。
“拜托了,我的女儿还有不到一个月就结婚了,我想健健康康地参加女儿的婚礼!”
年3月的一天,带着这样的迫切心愿,56岁的于女士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医生发现,于女士体内有子宫血管平滑肌瘤,且一路生长到了右心房,还有栓塞和血栓,情况不容乐观。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全世界发现不超过例,国内有报道记载的不足例。
“一边是一位母亲想健康参加女儿婚礼的心愿,一边是一条从子宫长到心脏的肌瘤。”面对全世界罕见的高风险手术,毫无经验可借鉴,做还是不做?这一度让心脏外科、血管外科的医生陷入两难。可于女士的一句话,坚定了医生们的信心,她说:“医院对你们科室‘三剑客’的介绍,我们全家都信任你们!”
一句信任,更是一份重托。科室立即启动特殊病症多学科联合会诊讨论,制订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补救措施。3月13日下午,心脏外科、血管外科联合麻醉手术科、输血科等科室,为于女士进行了手术,并妥善处理了一次又一次突发状况,最终历时4个小时,成功为于女士摘除血管内长达25cm的肿瘤。术后于女士恢复迅速,仅7天就顺利出院,她高兴地说道:“还好没放弃,让我遇到了这些白衣天使,这下我能高兴地为女儿筹备婚礼了!”
55年的时间,在医院各科室的记录中,这样的诊治及手术还有许多:
年,全体医护人员奋战7昼夜,成功地抢救了名嗜盐杆菌中*病人,无一人死亡;年6月,辛店、西营、坨庄等地乙型脑炎爆发流行,全员紧急动员组织抢救,传染科在4个月里收治病人余例;年6月,东营部分乡村流脑爆发流行,3个月传染科收治病人余人,治愈率达98.9%;年12月,医院及时抢救了成批的烧伤患者……
资料显示,55年来,医院的总门诊量已突破万人次。近几年来,医院日均门诊超过人次,每年门诊量达万人次,出院者每年达7.6万人次,每年实施住院手术超过2.3万台次。
不仅仅是院内诊疗,每每遇到一些危急时刻,医护人员总会“挺身而出”,给予生命精准、及时的抢救:年,在深圳开往青岛的火车上,一名6岁儿童突发疾病,正在列车上的医院大夫王明鑫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上前检查,实施救治,缓解了儿童的病情;年8月,路遇老人晕倒在地,医院护士贾琦立即上前检查,其间,她一直跪在坚硬的马路上,为伤者清理口鼻腔分泌物,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直至救护车到来……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总会忠实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不管是服务油田开发建设,还是服务东营市社会发展,面对每一种疾病、每一次突发,医院守护生命的集结号如风驰电掣般,快速、精准、高效,每一名医护人员秉承“初心”,只为守护大众健康。
她,幸福一座城
——55年,12万新生儿在这里出生
“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是奇迹,而生产正是这奇迹的延续。”对医护人员来说,每一次接生,都是一场硬仗,绝不容许有丝毫懈怠,她们将继续用“专业与责任”,为东营的家庭带去欢乐与喜悦。
“缕缕阳光,映照进产房,呱呱坠地的婴儿,吐出了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欢唱。母亲幸福的泪水在脸上流淌,父亲骄傲地挺起了胸膛,洋溢在奶奶和外婆脸上的欢笑,和爷爷外公跺脚搓手的模样……”
年,一位东营妈妈在医院生产后写下的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新生命到来时的景象。
在医院产房内,这样的美好常常会出现。据医院医院副院长殷红梅介绍,自年建院以来,医院共接生新生儿12万名左右,其中年至年期间,大约接生了3万多名新生儿;年至今,有约8.4万名宝宝在这里出生。
12万名新生儿背后,紧紧联系着12万对父母,联系着亲朋好友组成的数十万个家庭。于是,许许多多东营人在这里种下了深厚的情谊,并代代延续下去。
“年,我的妹妹在这里出生;年,我的儿子也在这健康出生;28年之后,我在这里再次迎来了可爱的孙女。”胜利油田退休职工王女士不无感慨地说道:“正是因为相信医院,所以会选择她。”
带着这份信任,医院医院坚定“让每一个新生儿健康降临”的宗旨,协同相关科室,做好产前系统性排畸超声诊断,对产科常见病、急危重症建立规范化诊治方案,对可能出现的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后出血等疾病及时诊断处理,开展了家庭化产房、无痛分娩、全程陪伴分娩、准妈妈课堂等一系列特色技术和服务。
年12月,东营市出台《东营市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工作实施方案》,医院成为东营市级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与全市8家医院签署会诊转诊协议,建立急救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东营地区急危重症孕产妇的及时救治与母婴安全。
她,影响一座城
——55年,这里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于一座城市而言,人才是宝贵的资源,是城市创新发展的珍贵财富。
对于人才培养和建设,医院从来都是不遗余力。从年至今,医院把“人才立院、科教兴院”作为核心战略,内外双向发力,为全市培养、引进了一大批医学人才,他们如“蒲公英”一般将医者精神播撒到东营大地,推动了城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医院的“人才库”,医院目前已拥有教授级职称人、副教授级职称人,享受*府津贴专家4人,硕士生导师31人,担任省级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42人次,市级首席医学专家、医学技术专家25人;1人被评选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被评选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6人被评选为“*河口医学领*人才”。医院还先后与美国休斯敦国际医疗培训中心、美国卫恩医疗服务中心、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20名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
在人才建设中,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医院通过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医师评选、“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等,选出了一批被誉为“早癌侦探”“血癌克星”“光明使者”“送子观音”“血管清道夫”“舒心达人”的优秀青年医生。“舒心达人”刘相飞便在年第五届“中国好术者”青年电生理医生手术病例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佳绩,成为自该项赛事创办以来山东省唯一一名获奖的医生。
人才的兴盛带动的必然是技术的创新和学科的发展。
“血液内科完成国内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自体冷冻血小板回输治疗淋巴瘤。”
“心血管内科率先在省内开展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
“神经外科完成*三角地区首例可充电式脑起搏器植入术。”
……
“我们的腔镜技术、内镜技术、微创技术、介入技术、舒适化技术等技术突破,紧跟医学发展前沿,引领了东营市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委书记张爱民说,甚至许多新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填补了东营市临床空白,并在省内乃至国内享有盛誉。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临床数据显示,在脑卒中防治上,医院开展的取栓技术最高排到全国第1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最高排到全国第3名、静脉溶栓技术最高排到全国第9名、颈动脉支架植入技术最高排到全国第28名。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技术、房颤射频消融技术、肩关节镜技术均在省内名列前茅。
在推进专科专业化上,医院先后整合优势学科,医院、医院、东营市医学影像会诊中心等“十院六中心”。
可以说,每条血管流淌的创新因子,足以让55岁的医院在岁月沧桑中焕发生机,勇往直前,将医学技术发展的“星火之光”,演变成东营医疗事业发展的燎原之势!
她,普惠一座城
——55年,医联体“联”出服务聚合力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唯有改革者永立潮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唯有开放者乘势而上。”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55年里,医院“敞开大门”,一面引进国内外优质的医疗资源,医院建立合作,把优秀医学人才、技术、科研成果引入东营;一面向全市人民输出医疗发展的硕果,通过“医联体建设”打通优质医疗资源和基层百姓的隔阂,成为一条充满希望的“生命纽带”。
广饶稻庄镇的患者徐某是较早享受到医联体好处的患者之一。她在前年年底突发缺血性脑中风,需要开颅手术,通过绿色通道,医院直接将她送到了医院医院进行治疗,在度过危险期后,徐某又转到了医院,继续进行康复治疗。
这正是医联体建设的生动写照。在医联体内部,市民遇到大病可通过“直通车”到医院就诊,而无需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医院也用技术和服务把家门口的病人留下来。
医院是医院医院,他们的医护人员常把医院比作“一粒来自济南路的种子”,为他们带去了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技术。
“我医院建立起了4种思维,即临床思维、管理思维、教学思维、科研思维,这样在帮助专科建设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讲座、培训、学习和远程联盟共享优质资源,再加之文化层面的建设,医院之间便实现了从‘握手’到‘牵手’,再到‘连心’,合作更加紧密。”医院院长刘冠国介绍。
自年4月开始,医院先后与利津县、广饶县、东营区、垦利区*府签约,“牵手”合作,医院,利津分院、广饶分院、垦利分院、医院等先后挂牌。目前,医院已先后与10家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关系,并因此荣获医院擂台赛“全国医联体十佳案例”,成为山东省医院。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医院还将开放的视角延伸到互联网领域:
医院成立医院,患者在任何地点只要戳戳手机,就可寻医问诊。依托“互联网+健康医疗”模式,医院还开通了远程会诊中心,可链接北京、上海、医院,拥有近名知名教授的专家库,使患者足不出市就能在家门口体验知名专家的医疗服务。
她,温暖一座城
——55年,万余封感谢信承载医患情
如果说,医院能长久矗立在患者心中,那一定离不开彼此的信任,而这份融进血液里的信赖,大抵是东营人民对医院最深沉的一份情谊。
“我爱人的住院经历,让我有一种‘杏林春暖医者仁心’的感觉。”年3月,一封感谢信温暖了医院胃肠外科的医护人员。这封长达字的信件来自一名阑尾穿孔患者家属,医院给予她爱人“第二次生命”。在信的结尾处,她写道:“医务工作,虽没有轰轰烈烈的辉煌,但却写满了简单而又不平凡的大爱!他们投射到患者心里温暖的阳光,如同生命的绿色,让我们的人生又一次充满希望!”
自建院以来,医院收到类似感谢信超万封,医院各科室内,也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一封封信、一束束花、一面面锦旗背后,无不在诉说着一份沉甸甸的医患情——
年11月,来自史口镇西商村的48岁男子商某在陪母亲就诊时,突然晕倒在医院连廊内,路过的医生、护士立刻上前抢救。从男子倒地到成功抢救,一共不到4分钟,在这短短的秒里,医护人员将患者从死亡线拉回。事后,商某动情地说道:“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危险的情况,可我又是多么幸运啊!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这么多专业医护人员的有效抢救,我想对医护人员超高的技术水平和仁爱之心表达赞扬和真挚的感谢!”
在神经内科二病区,一封手写信件让医护人员印象深刻,患者周先生在信里写道,“支架放入的那一瞬间,我就感觉有一股暖流从双耳直通后背,头不晕了,困扰我多年的耳鸣也消失了,听力从未有过的清晰……这次住院,你们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温暖了我的心。”
一位有着48年*龄的曲老先生,在经历亲人先后三次住院后,感慨医护人员的辛勤和负责,写下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赞扬“医院热情感人”“肛肠病房尽职尽责”“相关科室协力同心”“引智借才服务民众”。
更为珍贵的是,还有一些感谢信来自东营市“微笑列车”活动中受益的唇腭裂患儿家属,来自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中获益的病人,来自慈善爱心复明工程、肢体残疾矫治工程中受益的市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问诊的网民,来自一次乡村义诊的村民,甚至于来自在援非医疗中获益的非洲朋友……
这一声声感谢,是鼓励,更是责任。这份责任承载着“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坚定信念,横亘于岁月,深入一代代医护人员的血脉,化成医护人员一日日的温暖言行。
(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