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道教,上至专家学者下到普通群众,首先想到的形容词就是迷信。殊不知不去了解就往下结论才是最大的迷信。不了解不求知盲目随从是没有发言权的,要以事实为准绳,以探求为依据进行评判,这样才不至于把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别人身上。
李约瑟说:东亚化学、植物学、药物学、矿物学源于道教。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义理深邃,博大精深,文采哲理无不达到上乘境界,现在全世界的名人都在研究《易经》,更有无数学者凭借《道德经》而成名,到你这就变成迷信了?有比人类级别低的生命,就一定有比人类级别高的生命,有我们看得见的,就一定有我们看不见的。比如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原子核,你不能就说它不存在,用肉眼看不到海王星,你不能就说海王星不存在。
人与宇宙相比就是沧海一粟,而道教只是成仙了道,追求更高的生命体神、仙,怎么迷信了?我看是自身无缘于仙道的嫉妒吧!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道教思想乃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这一点,只是你介于对道教的偏见,不愿意接受罢了。
一、养生即为养道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道教名人庄子的著作中,道人们以健康长寿为基础,以长生久视为目标开展了不懈的探索,建立在道教宇宙观、人天观、身心观之上,发展出一系列的养生方法,其中有动功也有静功,有外养也有内练,有呼吸吐纳也有辟谷服食,道人主张形神俱秒、乐生贵生,而道教养生恰恰是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所需要的!仅以辟谷、静坐为例。
辟谷:人吃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结成粪便,若在肠腔中停留时间过长,腐败物质增加,以至于*素被肠道吸收,这种情况叫做「食物自身慢性中*」。辟谷可以拍宿便、清肠*、清洁消化道、净化人体内环境,提高脏腑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分解消除多余脂肪,起到减肥美体之功效,疏通和软化血管,避免栓塞硬化,增强机体自身调节机能,使器官系统的功能协调一致,从而激活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
静坐:静坐能给予身体一个全面的休息,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减少有序改进睡眠,对面型呼吸疾病也有明显效果,还能调节情绪,重塑自我形象。这样惠及众生的法门怎么会是迷信呢?
二、斋蘸祈福
斋蘸是独居特色的道教仪式,有清蘸和幽蘸之分。清蘸:祈福迎祥、祛病延年、求财求学、解厄禳灾,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幽蘸:超度祖先、摄招亡*、沐浴渡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项目。如果说您认为迷信,那您祭祀祖先?盼望好运吉祥吧?您遇到不如意的求神拜仙吧?您求的神仙不正是道人们的追求吗?人家的做法和你没有什么不同,有何不可?道教真是迷信的话,又岂能存在于今。
三、道尊德贵
当今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六亲不合,兄弟反目,一切唯利至上。相识的交往就带有欺骗性,何来相知,更别说知心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道德崩溃,似乎不需要道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的精神支柱,国家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道教子成立之初,就主张惩恶扬善、天道无亲常与人善、齐同存爱异骨成亲、虚怀若谷、先人后己的思想,把慈俭让作为修行三宝,如果是人都能按照道教思想,都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一身正气处世,两袖清风为人。还用的上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吗?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之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太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灭,心灭罪灭两俱空,一切我今皆忏悔。有过错一定要及时改正。愿天地常生善人,愿善人常存善心,愿善人常行善事,愿善人广布善法。道教思想劝人向善,又怎会迷信世人呢?
四、道法自然
自从「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以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掠夺性利用愈演愈烈,严峻的生态危机已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及污染、乱砍乱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这就是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结果,与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有直接关系。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恶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为了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走绿色GDP路线,学术界正在重新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具有特殊现实意义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奉行「天人合一」观念的道教文化,正日益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重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深邃的生态智能,尤为引人注目。
可以说,道教的生态智能乃是中国文化中的环境意识的最集中表现。道教认为,人与天地不仅同源同禀,而且同构同律,因而有「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的说法。宋著名道士白玉蟾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人的精气神无不与天地相通相感。这就是道教的天人感应说。其要点是说明人的行为能够给环境产生影响,然后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人类。因此,人类在从事各种活动的时候,必须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忘记或忽视这一点,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道教认为,道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最终根源,天地万物莫不尊道而生,贵德而成。道具有创造、促进、养育、保护万物的崇高德性。人应该效法天地之道,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成长,增进和维护自然的价值,而不应该违反道的本性,破坏和毁灭自然的价值。
一切有形,皆有道性,这正是众生平等的思想。我们也要常行慈心,愍济一切,放生度厄。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向大自然过分的索取,只有人与天地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教的承负思想也警示世人,不要为后人留下债务,否则子孙后代必有余殃。道教几千年前就能提出适用古今的思想,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你还会认为道教在骗你吗?
五、道迹仙踪
华夏祖先伏羲演先天八卦;
*帝祭天地,制甲子,定历算,在与蚩疣一战时,问道于广成子,且战且修仙,最终乘龙飞升;
陶渊明的作品及其行为方式处处体现着道教洒脱、自由、淡泊名利的思想;
王羲之及祖上,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王羲之归真自然,养鹅炼性,达到了道教涤除心胸、忘怀尘世、虚极静笃的境界,通过对道教文化的体悟,在精神上取得了自由,并运用到书法艺术的创作中,使道教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几乎达到了至臻至美的境界;
淮南王刘安,信道术神丹,追求升天成仙,他召集了许多道术专业人士,制造了升天之药,不但自己吃,还给全家老小都吃,吃剩下的喂给庭院里的鸡狗畜生吃,吃了以后他和所有的人和畜生都跟着一起升了天,成了仙,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同时豆腐也是刘安发明的;
徐福为始皇寻仙问药的日本祖先,他在日本创建的神道教就源于中国道教,其本人也是道门中人;
李白一生崇尚道教,少年时寻仙问道,作诗「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25岁早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夸诗仙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极之表,30岁寓居终南山,与唐玄宗之妹有恋却不如愿,而与道士吴均一起隐居,44岁在山东受道箓,正式成为一名道士,李白一生写下大量的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等等;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为唐代著名道士,被人称为「药王」;陆游除在其早年写有《钟离真人赞》、《幽居》、《步虚》等诗外,还在中年以后追随道教之踪,寄情山水、修道炼丹;
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是一位对道教颇为熟悉的人物,他曾在《武夷七咏·丹炉》中记载了道教的炼丹活动及相关的遗迹;
苏东坡也是学道炼丹的大文豪,他曾在道观中闭关七七四十九天;
张三丰元﹑明著名道士,创立武当派内家拳;
鲁迅说过懂得了道教就懂得了中华文化的一半。道教影响深远,古今多少名人皆皈依道教,岂容尔等谬论迷信。
六、道教医学
道教医药源远流长,古之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世间很早就流传着十道九医、医道通仙道、医乃道之绪余的说法,自医又复医人,医医不已,达道堪传妙道,道道相通,他形象的浓缩了道教医学的博大深远。纵观历史道教名医层出不穷,享有盛誉,其医学模式熔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医学模式,道教珍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张乐生贵生,以生道合一为基本教义,追求长生久视之道,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
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道教医家经过长期的济世行医医疗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历史上有不少医学名家皆出自道教,例如:华佗、葛洪、陶弘景、杨上善、王冰、孙思邈等人。华佗是在传统医学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素养的名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他的「五禽戏」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健身体操;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伤寒、温病、狂犬病、结核病、天花等的发生和对其病因的认识的深刻,体现了当时一流的医学水平,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记载了许多丹药治病偏方,他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天花和肺结核的记录;鲍姑,是葛洪的发妻,在临床灸治方面有突出成就。
夫妻二人,同操医术,救死扶伤,是历史上著名的志同道合的伴侣。鲍姑传授过几名徒弟,在针灸法疗顽症方面有独到之处,是有史以来第一名载于史书的女针灸医生。后世为颂扬鲍姑,在广州越秀山麓的三元宫里,设鲍姑殿,塑其金身,用以纪念这位女医生。陶弘景的《肘后一百方》也同样丰富了丹药疗方。外丹烧炼,客观上推动了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而丹药的制作,无疑是开了化学药物治病的先河;隋朝的太医伺御杨上善是笃志于道的人,他所作的《*帝内经太素》至尽被中国医学解列为十大经典名著之一;王冰所作的《注*帝内经素问》被中医界列为医学古籍整理的典范而享有盛誉;至于隋唐名医孙思邈,更被人们称为「药王」。
七、以武入道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道教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武术的进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代道士张三丰创立的武当内家拳,将道教内丹功法和武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与少林别具一格的武术流派,其特点是以气发力,以柔可刚,刚柔并济,以静治动,避实击虚。易筋经是大家熟悉的武林绝学,是道教天台宗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而作。
太极拳更是从道门走向世界各地,有资料显示世界上已有多个国家约6亿人练习,有人预言太极拳将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趋势」,是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武术,太极拳还被视为「未来体育的一束星光」。太极拳虽然从武林竞技场走向了民间的广播体操,这也是我道教武学的发扬,更是道教对世界的突出贡献,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无尚的技击性是世人难以想像的。以武入道,内外双修,慧剑斩魔,以证仙道。
八、有道之士
道是天上神仙本,德是人间富贵根,道在五德之上,成仙得道,须先修德,德从心修,无为而求,内修清静,寡欲无争,外修天道,真气除煞。坐立不忘我道,出入皆抱善心。忠孝济世首身,节俭利人清修。
古今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士在生活上经济上都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视抛家弃子而出家为罪过,是逃避责任。以慈、俭、让三字为指导,品行端正,致虚守静,不易被物欲所迷惑,修心养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人谦虚温和但不软弱,抱元守一头脑灵活,大多道士学习武术兼修医术,度己度人,每天研习《玄门早晚课》、《道德经》、《庄经》等道教典籍,文学素养及个人涵养都是相当出色。
我承认道门中人确实有些心术不正、拜金之徒,但世间此类鼠辈亦不在少数,指责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不要抬起手抽自己嘴巴。道心可御人心,人心可化道心,道心至虚,人心至实,道心至公,人心至似,人心有假而多变,道心至真而唯一。
九、无量度人
道教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宗旨,奉行的是齐同慈爱、济世度人。下面列举几个真人事迹,供大家学习瞻仰。
当年成吉思汗嗜杀成性,凶残无比,全镇龙门祖师丘处机,一位70多岁的老人,率18名弟子,历时两年多,行走多里路,完成了一件不可想象的任务,劝说成吉思汗「止杀」。这次止杀行为,拯救了欧洲,尤其是拯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因此,圣经山每年还有很多欧洲人来祭拜丘处机。
成吉思汗多次与丘处机在的大帐内促膝,耶律楚材做记录。耶律楚材的记录,后被整理为《玄风庆会录》一书。在谈话的过程中,丘处机明知道成吉思汗急于了解长生之道,他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想到自己沿途所见蒙古*西征造成的残破景象,深感这与道教宗旨极不相称,丘处机答复说:「修仙须修阴德,必须去暴止杀。您起兵灭西夏和金是符合天意民心的,但务须禁止残暴杀戮,才能使事业最后成功。」
成吉思汗又问治国之方,丘处机回答说:「要以敬天爱民为本。」丘处机还巧妙地借用雷震等自然现象,劝告成吉思汗应在蒙古汗国提倡孝道。丘处机特别向成吉思汗论述说:「只有统一中原地区并将之治理好,才能称为大国。要想治理好中原,就必须爱民,让人民休养生息。」
丘处机在赴大雪山途中,蒙古*西征所过之地,尸横遍野。所以,他曾作诗两首,赠予成吉思汗。其一诗云:「夹道横尸人掩鼻,溺溪长耳我伤情。十年万里干戈动,早晚回*望太平。」他的诗意和情绪,为成吉思汗所察知,这对成吉思汗早日停止西征,决定班师,是否起了催促作用,未为可知。但丘处机坦率诚恳,循循善诱,对成吉思汗的思想多有触动是可以肯定的。
丘处机的高深魅力,深深吸引着成吉思汗,使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高兴地宣布:「神仙是言,正合朕心。」他召集太子和其他蒙古贵族,要他们按丘处机的话去做,又派人将仁爱孝道的主张遍谕各地。特别是在后期,成吉思汗统治中原的*策有所和缓,对中原各地的一些武装反抗,成吉思汗改镇压为招安。
这些变化与成吉思汗接受丘处机的劝告应当有一定关系。不久,成吉思汗允准丘处机辞行回国,指示文武百官,备齐美酒佳肴、珍奇鲜果,在城外数十里,夹道为之送行。谁知,两人却从此永别。但长春真人丘处机的逆耳忠言,却时时回荡在成吉思汗的耳边。乾隆对邱真人的评价很高写下这幅对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孙思邈一百多岁时,从京城长安回到了故乡耀州的五台山。人们听说后,不断上山采求医。这时候,孙思邈知道自己即将仙去,死后谁为求医病人疗病呢?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区城东有个手艺最巧的石匠,人们都叫他巧石匠。巧石匠按照孙思邈的吩咐,从西山里采来了一块像玉一样洁净的大石头,又将这块石头凿成了一座模样像柱子的碑。碑头和碑座上还刻了*花、杜仲、当归等药材的图案。孙思邈把一生中总结出来的最有效的药方,都工工整整地写在碑身上,石匠仔细地刻上每一个字。
孙思邈叫人们把这块精美的石碑,竖立在五台山下、漆水河东岸的大路旁,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它。孙思邈仙去后,人们有病,就从这碑上查找药方。碑上的药方都百灵百验,救活了无数病人,起到了医生的作用。那时候,人们把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治病的人叫「太医」。
因此,人们把这块碑叫作「石太医」。石泰得道之后,在民间行医施药,济世救人,而且不接受报酬,病好之人在地上种一棵杏树,表达感激之情,随着病愈的百姓越来越多,杏树也越多,形成了杏树之林,所以医生也称为杏林,石泰本人也被尊称为杏林真人。
十、道经典籍
《道藏》道教书籍的航空母舰,卷帙浩繁,其内容更始包罗万象,道藏有某些学者认为他是模仿佛教的大藏经而创制的。事实上,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辑。
《道藏》中载有丰富的宇宙观、自然观、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等科学思想史料。过去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该领域少有人问津。
《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群经之首,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一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几种新的译本问世,德国平均每四家就有一本道德经,足可见此书的珍贵。老子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之一,深深地影响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等哲学巨匠,西方的逻辑严密的辩证法正是在老子的思想启发下诞生的。
《南华经》一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定为「天下奇书」;当代的学者郭沫若指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庄子的影响之下发展。」
《太上感应篇》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为之作序、作注者代不乏人,影响十分广泛,日、朝、韩等国,皆有此书的流布。此书竭力倡导的善行,主张去除的恶行,诸如爱国爱民、敬长爱幼、慈心于物等等思想,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对规范世人的行为是大有帮助的,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
此外道教有很多书籍如:清静经、阴符经、*帝内经、*庭经、度人经、冲虚经、文始经、通玄经......这些都是无上明书,也只是有缘人看之、悟之、得之。
十一、道教贡献
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国的瑰宝。道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和贡献更是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遍性,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
在这段文字中,其所强调的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道家科学哲学,也是道教内部能够产生丰富的科技成就的一个重要根源。我们所说的道教科技,是指道教学者的科学思想及其科技成就,包括某些同道教神仙方术糅合在一起的有科学技术价值的内容。
其范围甚广,涉及数理工农医等多种学科。其中:道教外丹*白术对中国古化学和冶金学有不菲的贡献;内丹学则在人体科学奥秘的探索,包括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有卓著成就;道教的服气、导引、存思、守一、服食、辟谷等道术在体育学、营养学、养生学等领域取得了极为独特的成就。
道教医药学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道教中的房中术亦包含有诸多性医学、性心理学的合理科学思想(道教房中本无垢,垢者人心也);道教在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农学、植物学、矿物学、机械制造及生态学等多种领域也有突出贡献。
道教科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内容十分广泛,不仅许多具体科技成就至今仍有独特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其中蕴涵的丰富科学思想,也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同李约瑟博士所言:「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
十二、列举几个道教发明
豆腐。公元前年,刘安袭父封为淮南王,建都寿春。刘安好道,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招方士数千人,有名者为苏非等八人,号称「八公」。他们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在炼丹中以*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豆腐。之后,豆腐技法传入民间。
火药。是道士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文明进程的一个转折点。火药的发明与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指南针。又称罗盘,最早的旱罗盘创自江西道士之手。经络是道人在修炼内丹时,心目内观,所见所述,本该列为世界第5大发明。
纵观世界的宗教中,在处理精神和肉体关系上,中国的道家最为直观,最为科学。其整体包括气功、八卦、周易、阴阳、五行、医学、针灸、数术、巫术、音乐、建筑、天文、地理等等。
看完上文你还说道教是迷信吗?!道教是中国东方智慧之源,是中国人自己引以为傲的文化,弘扬道教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据《尚书?吕刑》记载,周穆王在叙述刑法的起源时说:“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这段话的意思是:蚩尤一开始作乱就祸害到了百姓,他的种种行为不仅没有对那些贪婪得像鹞鹰一样的人的嚣张气焰构成预防和打击的效果,反而使他们装出一番虔诚的奉上峰命令架势,更加疯狂的去掠夺人民的财物。所以,九黎族人不听从蚩尤的命令。在这种情形下,蚩尤制定种种严酷的刑罚来威逼九黎族人服从,并美其名曰“这就是法令。”于是,削鼻子、割耳朵、破坏人的生殖器、在人面上刺字等各种严酷的刑罚就开始滥加施行并成为制度了。从此以后,那些贪婪之徒杀人掠夺都有了华美的托词,他们说他们这样做是依法行事。这样,九黎族人才跟着他乱哄哄的干起坏事来。这一段记载给了后世读者一个印象:蚩尤是九黎族的暴君,太平盛世时期倡令作乱的凶顽之徒。如果你有兴趣再读一读其它史籍的话,或者如果你有兴趣还去读一读像《龙鱼河图》、《遁山开甲》等五行、谶纬或者志怪类如《述异记》等古代典籍的话,你会发现蚩尤的形象几乎被定格了: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一句话,这是一个绝对的反面形象。也许与“暴君、乱贼、贪婪凶顽”有关吧,在上述典籍中,蚩尤的形象又是那么怪异:“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不仅如此,就连“蚩尤”这个名号也是怪怪的:《广雅释诂》:“蚩,乱也。”《方言》:“蚩,悖也。”又说尤,同由尤,是人肚子里一种虫;“蚩”、“尤”合起来意思就是一种行为悖乱的虫子,这自然是人们一句字义望“字”生义的结果。如果说《龙鱼河图》、《遁山开甲》、《述异记》等典籍是因其本身怪异而有意塑造蚩尤这样的怪异形象的话,人们望字生义而诠释蚩尤名号的意义则有明显的歧视、贬损、嘲讽等负面意义。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里要说一段重复的话。我在《从史籍中看炎帝和*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司马迁采信《大戴礼记?五帝德》、《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和观点,以*帝为五帝之首,实际上就是以*帝为尊,也就是以*帝为正统,自然,举凡与*帝所言所行所思相悖的就是非正统的,也就是非正义的了。用春秋笔法来记载和叙述非正统、非正义人物的历史,自然就要将炎帝对子氏族部落的征伐活动斥之为‘侵凌’了。”《大戴礼?用兵》把蚩尤说成是“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劂亲,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无厌者也。”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由此推而广之,蚩尤与*帝有过敌对行为,而且,很有可能,终蚩尤一生,他与*帝只有敌对,没有合作。所以,人们在评述蚩尤的种种行为及由此而来的功过是非时,也受这种意见支配,并且,较之于评述*帝的其他曾经有过敌对关系的对象,其批评、贬斥的主观态度又更为显著。司马迁是这样,其他古代史学家也是这样。
《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一段话暗合了蚩尤是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的形象,也似乎印证了《尚书?吕刑》的记载。但是,它给人留下的悬念实在太多了。
《史记?五帝本纪》在记载*帝为建立统一的国家雏形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伐活动,重点记叙三场战争:降服炎帝氏族部落的阪泉之战,平服蚩尤的涿鹿之战,安定北方的北逐荤粥之战。人们不禁要问:司司马迁为什们要单单叙述这三场战争呢?
阪泉之战促成了*帝、炎帝氏族部落联盟的产生,奠定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基础,为人类社会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它的意义深远,值得一记;炎*氏族部落联盟剑指北方少数民族,发动北逐荤粥的战争,在安定北方的同时,彰显了新兴氏族部落联盟在*事、*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及影响,在坚决打击敌对势力之余,震慑了其它潜在的敌对和分离势力,其*治意义胜过*事意义,是炎*氏族部落联盟共同维护和巩固统一民族和国家雏形而进行的一场宣传战,意义非凡,也值得一记。那么,涿鹿之战为什么也值得一记呢?我们不妨先在史籍之外的典籍中来搜寻有关线索: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龙鱼河图》说在涿鹿之战的初期,*帝“遂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帝兵信神符”,在天神的帮助下才制服蚩尤。《*帝玄女战法》说:在涿鹿之战中,“*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才战败蚩尤。《玄女兵法》则说:“*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注意,这里说“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以至于或交战双方都比拼神力,或*帝一方的神灵暗中相助,这才取得胜利,无非是说蚩尤是很强大的对手,其战斗力不亚于*帝,甚至比*帝还要高强,因此,仗打得惨烈,赢得艰难。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原因之一。
史籍《逸周书?尝麦解》有这样一段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皞,以临四方,司__(缺两个字)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天下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上天降生了炎帝、*帝两个圣人,他们降生之后,才开始定制的制度、建立章典,并按制度、章典治理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帝授命炎帝分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炎帝就让蚩尤去少昊氏的故地山东任职。可是,蚩尤却在那里兴兵作乱,驱逐炎帝,炎帝大败而逃,蚩尤一路紧追,一直追到涿鹿,并进行了更为激烈的交战。炎帝非常害怕,只好先*帝求援,*帝就出兵与蚩尤作战,最后,将蚩尤战败,并把战败的蚩尤杀死在冀州一个叫“绝辔之野”的地方。
这段记载可以补充司马迁上述记载的缺漏,它交代了涿鹿之战发生的原因和大致经过:蚩尤氏族部落归属了炎*氏族部落联盟,在职务上,蚩尤是炎帝的直接下属;当炎帝奉命委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时,炎帝作出了让蚩尤一同去山东赴任的安排,而炎帝自己也在山东一带,这说明炎帝和蚩尤除职务上的上下级关系之外,可能还有其它特殊的关系,这为蚩尤到山东以后,积蓄力量,整*备武,最后,举兵驱除炎帝创造了机会;蚩尤举兵驱逐炎帝,并把炎帝打得大败,这说明蚩尤拥有一个强大而又有实力的集体,即氏族部落,而蚩尤则是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帝让炎帝派蚩尤去山东赴任,也就是让蚩尤氏族部落迁徙到山东去,对于蚩尤氏族部落来说,这是被迫背井离乡,这应该是导致蚩尤举兵逐炎帝的主要原因;涿鹿之战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蚩尤逐炎帝,后一个阶段是炎帝联合*帝共同战胜蚩尤,在形式上是氏族部落联盟平定子氏族部落的叛乱,属于平定内乱的战争。
涿鹿之战是一场平定内乱的战争,它的发生时期很特殊,因此,意义非同一般:涿鹿之战发生在炎*氏族部落联盟建立之初,也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形成初期,平定这样的叛乱直接关系到了这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存亡和发展。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主要原因。
《逸周书?尝麦解》的记载也许是可信的,所以,后世有不少史学家采用了这段记载。其中最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