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豫教授给外国白血病患者做检查
从几乎与死亡画等号,到越来越多患者重获新生,过去困扰医患的血液疾病治疗难关,医院血液科被一一攻克。这项了不起的成就背后,离不开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血研所”)数代医学工作者的艰辛付出。
今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主办,由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中国血液病大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召开,全国血液病学大咖云集江城。与此同时,协和血研所也将迎来30岁生日。值此之际,楚天都市报记者深入该所了解到,秉持“创新以承,进取以恒”的精神,30年来该所一代代血液病专家勇于打破医学常规、挑战不可能,为我国血液疾病治疗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世纪60年代
组织病人开会交流疗效
摸索出白血病诊治规范
据了解,过去白血病诊断难、治疗更难。因为治愈率低,医生没有成就感,医院不敢冒风险收治白血病患者。上世纪60年代初,做了几十年内科医生的王辨明选择了血液病研究,在他的努力下,医院于年成立了血液病专科,这是国内最早开展血液病专科研究的机构之一。
当时一切都在摸索中,对白血病医生与患者都没有信心。但王辨明教授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新的治疗方法诞生,从而大幅提高治疗效果。
为把自己的信念传递给病人,王辨明教授会定期组织病人相互鼓劲,让大家看到治好病的希望。那时,白血病的诊治没有统一标准,主观性非常强,不同医生的诊断结果不尽相同,治疗方案也不一样。于是,王辨明在血液科立下一个规矩:与病人一起“开会”,医生与病人面对面交流治疗效果。
在王辨明教授的主持下,国内最早的血液学专著之一《白血病》印刷出版,这本书相当于当时白血病的“诊治指南”,而其中很多诊治规范都是从与病人“开会”中摸索出来的。
沈迪教授也是协和血液科的创始人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研究出血性疾病。上世纪80年代初,沈迪教授在一种新药临床试验中,发现有两例病人出现血小板不聚集的现象。获知病人常有腿上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来寻找、研究了70多例相同的病例,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病种——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该病种引起国内外专家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