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有啥别有病。但人食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呢?而一旦生病了,就希望病有所医,医有所愈。近几年,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医院看病,不仅比以前方便了,医院看病治病的技术提升了,质量更好了,不像以前,动不动就得转院甚至出国治病,那么,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先看几个救治危重患者的故事。
今年32岁的张女士,几天医院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回想自己孕育和生产过程,她说真是一波三折,有惊无险。
原来,张女士这次生的是二胎,6年前她生老大时是剖腹产,子宫下端留下一个疤痕组织。这次怀二胎21周时发现,非常不幸,胎囊正好种植在原来的疤痕上了。这对于产妇来说危险是致命的。
张女士遇到的状况,属于产科中的危重症,为了保全产妇的生命安全,医院,通常也只是采取提前终止妊娠的治疗方案,但是这样的话,孩子的健康就很难得到保障。这样的结果,对第二个宝宝充满期待的张女士一家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他们想要的是母子平安。经过多方咨询,他们来到了北医三院妇产科。
为了让孩子能够足月,母子平安,根据张女士的情况,北医三院的医生做了详细周密的治疗计划,特别是最后手术的时候,医生们更是预设了很多应急的方案。
在医生们高超医术的保障下,张女士过去担心的状况都没有出现,既没有大出血,也没有切除子宫,最重要是母子平安。为了纪念这个圆满的结果,他们给宝宝起名叫圆满。
其实张女士只是北医三院产科成功救治高危产妇中的一个普通的病例。近年来,医院产科成功救治了凶险性胎盘植入并发羊水栓塞、产后溶血性尿*症等在国际上治愈率很低的疾病,率先在国内开展胎儿疾病的宫内治疗,将双胎输血综合征的新生儿死亡率由90%以上降低到35%左右。
除了产科危重治疗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以外,我国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在中医院的手术室里,两名来自海外的医生正跟着中国医生学习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手术操作,其中来自日本的医生医院学习了一年多。
在我们的概念里,日本是一个医疗技术很先进的国家,他为什么要来到中国学习呢?桥本治医生告诉记者:“医院领导说,医院的水平比日本的高,所以我想去中国,然后学习医疗方法。”
中医院是我国顶医院,以诊治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心血管疾病而享誉国内外,特别是近些年来,医院在医疗技术和设备水平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年6月,46岁的李先生因心脏衰竭住进了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为李先生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
人工心脏被称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可以说是整个医疗器械中科技含量非常高也极为复杂的一个医疗器械装置。十几年前,我国一直依赖进口,而现在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工心脏已经有了第三代产品。胡院士介绍说,这颗由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心脏,许多关键性能比前代产品有了大幅度优化。
“之前我们国内曾经使用过来自美国的叫第一代人工心脏就是气动的搏动泵,体积太大,泵是放在体外的。第三代(人工心脏)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微型,体积非常小,第二是全植入的,就是可以放在体内的,装上这个人工心脏以后可以长期携带,它(泵体)没有造成机械性的磨擦,不会造成血液的破坏,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医院院长胡盛寿说。
目前,医院心脏移植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心脏移植30天存活率达到95.3%,高于国际92.5%的平均水平;心脏移植后五年、十年的存活率国际平均水平是72.1%和56.1%,而医院已经分别达到88%和78.8%。
北医三院和医院的事例,可以说是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据医疗卫生行*部门统计,年,我国医疗技术和质量呈现“四升一降”的趋势。“四升”是指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一降”是指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四升一降’总体上能够反映出我们国家医疗服务资源供给的增加,医疗服务效率的持续提升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的持续改进,应该说这些指标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些指标,也可以用这些指标不仅仅去衡量我们国家连续几年的持续改变的情况,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相关国际对比。”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技术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很多医生以前不敢做不能做的病例现在却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这一点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医院麻醉科的*宇光教授有着切身体会:“我还很小,当时在南京,我的增祖母,身体很好,后来她得了阑尾炎,医院之后说因为年纪太大了,88岁,所以麻醉做不了,后来手术就做不了,最后化脓、穿孔、感染性腹膜炎,最后就没了。”
如今我国医疗麻醉技术已经有了大幅度的飞跃,应用人群从子宫内胎儿、新生儿到百岁老人,扩大了手术麻醉服务的可及性,*宇光就曾经给一位已经岁高龄的患者实施了手术前麻醉。
在专科领域不断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医院技术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不久前,记者在医院看到,很多患者都得到一个智能药盒,这个药盒把一次的口服药都集中在一个药格里,避免老年人漏服、误服。
医院针对乡镇慢性病患者,与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创新服务。医院,不仅治疗慢性病有了很多新方法,而且对急难危重病人的治疗处理能力也在増强。5月27日晚9点多,医院的急诊室来了一位胸痛病人。经过诊断,医生发现这位病人是患有主动脉A型夹层,这种病通常发病24小时内,死亡率高达80-90%。
紧要关头,医院跟家属说明了相关情况并征得同意,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了手术,而这样的手术难度不小。
经过11个小时的手术,医生为患者成功地完成了靠近心脏的15公分动脉的人工血管的置换,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而类似这样的手术,仅去年一年,医院就做了50多例。
医院院长应争先告诉记者,现在,医院的心脏外科已经做得比较强,能做搭桥、换瓣、先天性心脏病,还能做大血管置换,医院做的大手术,医院就能完成了。
目前全国50%医院已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肺叶及全肺切除术和内镜治疗技术等复杂手术。这一系列的变化,并不是偶然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卫生行*部门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了医疗技术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郭燕红表示:“长期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始终将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作为我们的重要任务,加强行业管理,多措并举,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质量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来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成绩也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最近,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国从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年的第48位,1年上升了12位,中国成为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随着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的持续提升,我们的健康会越来越有保障,生命会越来越有质量。
来源:焦点访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