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培植ldquo学科rdquo大树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好治么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News

今天的《衢州日报》4版,用整版篇幅报道了衢州市妇幼保健院立足医联体推动重点学科建设的工作成果,掌上衢州、今日头条等主流新媒体也纷纷转发。

全文报道如下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当浙江省卫生计生委传来消息,衢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学入选“第一批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之时,医院实现省级医学重点学科“零”的突破而欣喜,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的学科发展之路。

余晓

重点学科建设,要立足于医联体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最终惠及基层。

今年7月,由衢州市妇幼保健院与浙江大医院、浙江大学医院合作创建的“浙江大学衢州妇幼医联体”正式启动。它以浙大儿院、医院为主体,整合了由衢州市妇保院携手全市各县(市、区)妇保院成立的“医院集团”,形成贯通上下、三医联动、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医疗联合体。

“医院的学科发展犹如培植大树:衢州6个县(市、区)的妇保院是树根,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根基。医院是树冠,通过吸收阳光雨露,壮大衢州市妇保院这根树干,同时将养分传递到基层。”这是余晓时常谈起的“大树理论”。在他看来,医院之间相互协作的一条重要纽带,当学科建设有所成就之时,整个衢州地区的妇幼医疗保健服务能力都会提升。

余晓:一位“植树人”的三番“谋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院长,同时也是妇产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余晓一直医院的跨越式发展。这位70后院长是浙江省新世纪“”人才、衢州市拔尖人才、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他主持了10余项省市级课题,主办3次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成果获省、市各类奖项近30个。荣誉加身的背后,付出的是数不尽的艰辛与汗水,以及一次次沉甸甸的“谋变”。

余晓院长作学术讲座

“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誓的时候,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在妇产科领域落地生根。”年,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实习的余医院,走进的第一个科室就是妇产科。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妇产科多是女医生,男医生比较少,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面对常常几个小时的高强度手术,男医生在体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比女医生更有优势。阴差阳错进了妇产科后,余晓几乎天天泡在手术室,一台台手术下来,他的外科动手能力得到突显,成了科室里出名的“快刀手”。

“会看病、会诊疗、会开刀还不够,外科医生不会搞科研,手术台上再熟练,也仅仅是个‘开刀匠’。”余晓第一次“谋变”,是年浙江大学开始招在职硕士研究生。余晓抓住了这次机会,在浙大学习期间,他脱离单位的工作,重新适应全日制校园生活的同时,20%的考核通过率也如同悬顶之剑一般,时时鞭策着他。

“当时的市、县医院都致力于培养临床型医生,不流行搞科研。”在浙大做研究生的2年里,余晓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临床与科研是医生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不断地向前迈,医生才能走得更远。”在浙大浓郁的科研氛围里,他从一个“开刀匠”,转型为一个“会写论文会做科研”的复合型医生。

硕士毕业医院,余晓将科研带进了妇产科,手术之余,积极地写论文做课题。由于在临床和科研上的优异表现,年,年仅35岁的余晓被评为“衢州市第三届学科带头人”,此后又相继被评为“衢州市人才”“浙江省新世纪人才”等。

年,38岁的余医院妇科主任,医院最年轻的科室主任。在其位谋其*,任其职尽其责,余晓再次“谋变”:“学科如何发展?人才梯队如何建设?3年以后科室成长成什么样?”他从一名普通医生蜕变为学科带头人、科主任以至院长助理。在他的带领下,妇科高速发展,从一个普通科室一跃壮大为市重点学科,每年的业务量提升50%以上。

年10月,余晓履新衢州市妇保院院长一职。“衢州市妇保院代表了衢州地区的妇幼医疗保健服务水平,有责任、有义务带动全市的妇幼医疗保健业务发展。”这是条漫漫长路,余晓听从自己的内心,挑起衢州市妇保院院长之职的重担,开始潜心求索,又一次谋求变化。

余晓院长(中)在浙大衢州妇幼医联体签约仪式上

“鉴于目前的人才梯队和学科实力,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搭平台,借力发展。”年,医院的学科发展目标:妇产科要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妇产科团队要成为优秀的团队。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余晓的努力下,衢州市妇保院分别与医院、医院对接联姻,搭建学科共建平台。同时,医院院长林俊专家工作站、浙大儿院院长杜立中专家工作站也相继落户衢州市妇保院。医院的紧密协作,像春雨浇灌大地,蛰伏的万物破土而出迅速生长,为衢州市妇保院在人才、临床、科研等方面搭建了强大而坚实的平台,为医院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年,第二批衢州市重点创新团队名单公布,由余晓领衔的衢州市妇保院“妇产科学暨生殖医学科技创新团队”榜上有名;年,创新团队再升级,妇产科学被省卫计委列为“第一批衢州市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余晓带领妇产科团队进行三级查房

回首凝望,一切皆有迹可循,余晓的一次次转变,都照映着衢州市妇幼医疗保健服务水平提升的缩影。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在医疗改革日渐深入、医疗市场日新月异之时,“解放思想,借力发展,造船出海”这12字依然是余晓“谋变”的理念核心,也是衢州市妇保院的前行方向。

学科团队:一支创新不辍的“护林队”

如果说余晓是学科发展的“植树人”,那么衢州市妇保院的妇产科团队就是一支以不断创新医疗项目来守护妇女儿童健康的“护林队”。衢州市妇保院“妇产科学”的主攻方向为妇科、产科、生殖医学科、围产医学。近3年来,围绕主攻方向,这支16人的学科团队已获得丰硕的科技成果。

“年,我院成功抢救各种疑难危重孕产妇,如羊水栓塞、子宫破裂、难治性产后出血等余例,抢救成功率达%。在降低剖宫产率方面,我们开展了持续硬膜外镇痛分娩、导乐分娩等多项新技术,效果明显。”作为团队核心成员,衢州市妇保院产科主任余海云深有感触,“每个女人都是在用生命去创造孩子的新生,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产妇在迎接新生命时多一分保障。”

产科主任余海云迎接新生命

自年*府放开“单独二孩”后,前置胎盘、高血压、疤痕子宫的高龄产妇明显增多,产科医生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去年9月,一名经检查确诊为中央性前置胎盘的产妇被送入衢州市妇幼保院手术室。术中,余海云发现这名产妇是胎盘植入,且出血量大。面对此局面,产科医生们都会陷入两难:如果保留子宫,可能会导致产妇继续出血休克死亡;若切除子宫,这位产妇此后就再也不能生育了。

余海云不忍这位年轻的产妇从此不能生育,她带领科室同事,将产妇胎盘植入的部分子宫切除,再进行子宫修补术,最终让产妇脱离生命危险,并成功保留了产妇的子宫。婴儿呱呱坠地,母婴平安。

“整个手术过程中,给产妇输了16单位的血,相当于把一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都换了一遍。”参与当时抢救的产科医生徐黎霞打趣道,产科医生的语速总是非常快,因为需要当机立断做决定的时候太多了。

产科每天要面对瞬息万变的险情,经常争分夺秒抢生命,而妇科主攻的妇科微创技术、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更年期保健等项目,偏向“康复+预防”。“每创新一个项目,我们想着就是让病人少受一分苦,少一点痛。”团队核心成员、妇科副主任徐舜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升,妇科诊疗领域也有了更多挑战和机遇。

妇科副主任徐舜作妇女节公益讲座

例如新妈妈产后漏尿,当腹压上升时,像咳嗽、提重物、笑或打喷嚏时,尿液便不自主地流出。很多女性羞于就医,按照老一辈的想法“忍一忍”就过去了。实际上,不重视产后康复,会为中年以后盆底功能障碍留下隐患。而如今在衢州市妇保院,妇科医生会建议产妇在产后42天进行产后盆底康复的专业评估和治疗。

此外,衢州市妇保院生殖医学中心是衢州市首家取得夫精人工授精资质的辅助生殖机构,年通过浙江省卫生厅评审准予开展丈夫精液人工授精技术(AIH),现每年开展人工授精余个周期,成功率超过20%,帮助不孕症夫妇成功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小生命。

生殖医学中心主任陈洁瑛进行人工授精

产前诊断中心亦是衢州市唯一一家产前诊断中心,自年成立以来,在减少出生缺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衢州市广大家庭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避免了许多家庭的不幸。

产前诊断中心舒青青在做羊水穿刺

尽管已经有了一项又一项的医学创新项目,谱写了多项衢州第一,有些甚至进入全省、全国先进行列,但妇保院的“护林队”依然在不断突破前进。

“在妇幼健康事业上,衢州市妇保院要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整个衢州市妇幼健康服务水平达到全省中上水平。”成为院长的那日起,余晓谋求的就是衢州全市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他深知,要将衢州市妇保院这“一根绳”变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才能扎实推动衢州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

纵向医联体: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

“只有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和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才能辐射带动全市妇幼保健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整体妇幼保健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更好地为衢州妇女和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余晓认为,省市县纵向妇幼医联体的建设,就是将衢州各县市区妇保院拧成“一股绳”的关键。

浙大衢州妇幼医联体启动后成功举办首个省级培训班

“医院向医院同质化发展。”衢州市妇保院医务科副科长周红梅电脑里保存着从年底至今的数十份计划方案,见证了“浙江大学衢州妇幼医联体”的诞生。她介绍,作为浙大衢州医联体建设的首支纵向医联体,浙大衢州妇幼医联体并无经验可寻。然而,衢州市妇保院与浙大儿院、浙大妇院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了合作交流,这为医联体打下了良好的沟通基础。再者,衢州市妇保院去年牵头联合全市6家县(市、区)妇保院,组建了衢州首个医联体——衢州妇幼医疗集团,这为省、市、医院进一步联动搭好了框架。

医院常驻专家徐萍在开化指导腹腔镜手术

“作为浙大衢州医联体建设率先探路的第一支纵队,我们是先行者,有压力,更有动力。”医联体启动2个多月来运行畅通,医院常驻妇科专家、衢州市妇保院科教科执行科长司马妮,已着手为妇保院制定科研建设规划。在她的指导参与下,《浙西山区宫颈癌患者高危型HPV感染与患者自身免疫相关性研究》已成功申报省级科研项目。

医院常驻专家司马妮坐诊

事实上,早在年,衢州市妇保院的“衢州地区女性宫颈疾病数据库”建设项目已成功申报国家卫计委的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项目,并获得了专项基金资助。对此,司马妮表示:“医联体要因地制宜搞科研,不是看我们想做什么,而是看我们能做什么。科研成果转换也要一步步脚踏实地进行,从市级到省级,乃至国家级,直到把空白的地方都填充起来。”

医院常驻专家张祖娟指导盆底康复治疗

浙大儿院常驻专家潘佳容指导新生儿复苏操作

医联体常驻专家进社区举办义诊

“医院就是为了把病看好,他们未必能了解那些既复杂又晦涩的学科建设项目,但在治疗过程中享受到的科研技术是实实在在的。”余晓认为,一项医疗技术和成果的取得,其背后一定存在着有力的科研支撑体系,学科建设的发展不简单在于有哪些好项目,或是得了哪些大奖,而在于学科建设人才的培养。“只有逐步打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团结拼搏精神和甘于奉献的学科人才队伍,为学科建设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保证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科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科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在省市县纵向妇幼医联体中,小到一名医生,大到一支学科团队,都能获得更广阔的平台支撑。这也印证着余晓的“大树理论”:一棵护佑衢州妇女儿童的大树,不仅要有茂盛的树冠、深植于三衢大地的树根,更要有不断自行壮大的树干,才能真正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衢州市妇幼保健院

浙江大医院衢州分院

浙江大学医院衢州分院

预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