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82年生的金智英两种极端,四重困境, [复制链接]

1#

《82年生的金智英》作为一本讲述疑似患上精神疾病的家庭女性的中篇小说,上市之初就被韩国书店联合会评选为年最佳小说,更是凭口口相传在韩国销量一举突破万册。

韩国总统文在寅、国民主持人刘在石、“少女时代”崔秀英、BTS团长金南俊都在阅读并大力推荐,然而这本书也引发了韩国网络上两极分化的评论浪潮。

韩国男性把宣传该书的一位娱乐人物的照片剪碎,焚烧,凡是为这本书辩护的人都会遭到他们谩骂围攻,更一度向青瓦台请愿,请求*府出面禁止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

这本书里没有那些热门小说惯用的意外反转或大喜大悲,她之所以打动女性的点是,不同年龄段的我们,都能从金智英生活里看到自己的当下或曾经,从而被这习以为常的人生悲剧警醒,并引起反思与行动,这也正是让韩国男性恐惧、愤怒的缘由。

小说里的金智英遭遇了人格分离的四重困境,小说上市后又引起严重的两极分化民声,使社会出现两种极端对立的态度。

那么,金智英们的困境缘何而来,她们的出路究竟又在哪里呢?

1、金智英的四重身

1、金智英的四重身份,揭示女性的四重困境

金智英一直是个乖巧听话的女孩,对父母偏心弟弟,她选择忍,对男生的欺凌她忍,老师的偏见她忍,同事非议她忍,一路忍到婚后生女,患上产后抑郁症,并引发可怕的多重人格现象。

这个多重人格或是自己的闺蜜,或是自己的母亲,或者是母亲的母亲,但她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为家庭牺牲了一切的女人——金智英身上出现的这四个人格形象,正是当代女性所面的四重困境。

①车胜莲的要求:是金智英的向往,也是她的幻灭

“代贤啊,最近智英可能会有些心力交瘁,因为她正处在身体渐渐恢复、心里却很焦虑的阶段。记得要经常对她说‘你很棒’‘辛苦了’‘谢谢你’这些话。”

车胜莲是金智英同校学姐,也是她的好闺蜜,她自尊自立有主见,任何时候都敢于为自己发声,对社会群体加诸给女性的不平不公从不忍耐,直接反击。

她经常说女生不需要特别待遇,希望大家可以一样叫女同学帮忙做事,一样给予机会,不要只让女生决定午饭吃什么,而是让女生也可以当社长,但通常大家都会敷衍了事,一笑置之。

虽然金智英从不敢跟车胜莲一样反驳不公平待遇,但有这样一个闺蜜在身边是她人生的希望,就像黑暗中的一点曙光。

可即便是这样的车胜莲,也在为生二胎儿子时因羊水栓塞失去了生命,当时金智英正处于产后抑郁期,得知这个噩耗后她极度难过,甚至连日常生活都受到影响。

她的希望寄托猝然消失,她的人生进入了无边黑暗,精神异常的她下意识选择车胜莲来替自己发声,是对自己懦弱的痛恨,是对渺茫希望逝去的悲鸣。

②妈妈的委屈:所有中年女性现状,也是金智英的未来

“明明粥品店是我说要开的,这间公寓也是我买的,孩子们是自己读书长大的,你的人生走到现在的确已经算成功,但这绝对不是你的功劳,所以以后要对我和孩子们更好,听见没有?看你这浑身酒气,今天你就睡客厅吧。”“是,当然!一半都是你的功劳!小的听命!吴美淑女士!”“什么一半,少说也是七比三好吗?我七,你三。

金智英的妈妈只读到小学毕业就开始上班了,整天吃不好睡不好,用辛苦赚来的钱供大舅当上医生、二舅当上警察、小舅当上教师,婚后,迎接她的是同样需要一己之力撑起的家庭,对丈夫的要求低到只要他不出轨就很满意。

自己开粥店,养育孩子,苦巴苦熬的终于孩子们都出息了,家里也略有积蓄时,这一切却成了爸爸给别人炫耀的资本,女人所能做主的只有永远吃苦在前,其它的都是男人的功绩。

金智英看到了这一切,也意识到妈妈的现在就是自己的未来,所以她第二次发病时,就是以妈妈的口气反驳了公婆,这是她对未来的惶恐,也是对社会偏见的血泪控诉。

③外婆的感恩:现实中永远等不到的理解与同情

“美淑别这样,你在花一样年纪里为了供哥哥读书努力踩缝纫机,妈妈心都碎了。”

“没能敞开怀抱抱抱你,也没能对你说声谢谢,对不起啊美淑。”

金智英妈妈为娘家兄弟们早早辍学打工,直到供养三个人成才后才孑然一身出嫁,她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一句感谢,似乎这些都是她们的理所应当。

金智英妈妈成家后,也跟她的妈妈一样重男轻女,虽然有大部分的无奈,但还是选择了流产第三个女儿,让金智英跟姐姐选择了比较利于家庭收入的学校和职业,对她们的付出视而不见,对她们的怨言充耳不闻。

妈妈没有得到上一代父母的感谢,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她也没有感同身受的为下一代女儿们提供开明公正的家庭氛围,反而变成当初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对女儿们变本加厉的剥削、驱使。

金智英渴望的来自家人的理解与疼爱,只能是她精神异常后借外婆之口道出的呓语,现实里没有人会感谢,心疼曾为家庭倾其所有过的她们。

④妈虫:社会对家庭女性的无情蔑视

其中的一名男子发现金智英在看他们,便与同行的友人窃窃私语。虽然金智英听得不是很清楚,但隐约听见他们在说:“我也好想用老公赚来的钱买咖啡喝,整天到处闲晃……妈虫还真好命……我一点也不想和韩国女人结婚……

妈虫,在韩国用来贬低无法管教在公共场合大声喧闹幼童的年轻妈妈,也用来形容没有收入在家里带孩子的全职妈妈。

金智英为了孩子决定离职时,面对老公的安慰,她也曾怒吼:“能不能不要再说帮我了?”但不一会儿她就主动给老公道了歉。

为家庭付出一切的人,反被污蔑为吃闲饭的寄生虫,这是何等荒谬的事情,然而更荒谬的是,被污蔑的人也承认那种污蔑,无视自己的付出,跟别人一样蔑视自己,甚至跟别人一起用道义习俗来绑架压榨另一部分女性。

从沿袭无视女性付出的传统糟粕上来说,所有这些人才真的是一群可怜的寄生虫,不反思,无尊重,浑浑噩噩,自私自利的活成一条低等生物。

生存其间的金智英,已经习惯了以沉默做回答,默认了所有加诸自身的非分要求,默认了社会对女性的诸多不公待遇,但精神的她兀自不甘,四面楚歌,一腔孤勇,选择了用那样一种方式为自己发声。

这悲凉的挣扎,让人愤怒又无奈,金智英的困境故事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轰动,是因为她身上有着万千女性感同身难受,来自家庭、社会与个人性格上的重重困境与辛酸。

2、金智英引发的两种极端,反映积压已久的两性困扰与矛盾

《82年生的金智英》这本书在韩国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两性争论战,女性们大力宣传,男性们痛斥抗拒,从小说延伸到现实,从线上延伸到线下。

为禁止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韩国一部分民众甚至去青瓦台请愿,要求封杀该电影,舆论一时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形态,大部分人及男性自然是妈虫观点持有者,另一部分则是为金智英,也是为自己发声的各界勇敢女性们。

这本薄薄小说所掀起的女性困扰、及其与异性、家庭、社会之间的矛盾其实积怨已久,借由金智英的诞生而最终爆发。

①两种极端情绪:女人,男人都不容易,需要的是平等而不是相互敌对厌弃

在韩国,许多人为这本书贴上了女性主义标签,有女明星甚至因为表示自己读过这本书而引发韩国男性的强烈不满,惨遭攻击,也有人刻意将这个主题改写成男性版,试图引发男女对立。

著名演员艾玛·沃特森曾在国际妇女节那天说她的核心理念:“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并清楚地指出“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义者。”

男人、女人活在世上都不容易,大家需要的是彼此理解与尊重,而不是剑拔弩张,非友即敌。大家应该谈论的不是她的错,也不是他的错,而是为困境中的人们寻找到出路。

②小说可以没有结尾,但现实中金智英们的出路在哪里?

金智英妈妈忐忑的询问老公,要是肚子里的第三胎又是个女孩怎么办?

他斥责她别净说些“触霉头的话”最后妈妈含泪忍痛拿掉了那个女胎。

奶奶整天训诫“胆敢”贪图宝贝孙子的东西,比“阿猫阿狗”还不如的孙女们。

小学老师认为坐金智英邻座的男孩,只是因为喜欢她才老是找她麻烦,希望他们以后可以处得更好。

那些靠自己的力量抓到暴露狂的初中女同学,因为被老师认为丢了学校的脸而遭到记过处分,高中搭公交车被陌生男子威胁时,父亲反而责备女儿,认为都是金智英自找的。

小说结尾也没给金智英一个圆满结局,然而不管结尾如何,我们合上封面,这个故事就会结束,可现实中金智英们的出路在哪里?她们该怎样走下去,如何走下去,才不会重蹈金智英的覆辙?

3、金智英带给社会及女性的反思与启迪:请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

纵观亚洲,尤其是东亚文化里,对女性的偏见,对女性付出的无视由来已久,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一个小说就能改变的严峻现实,身处其中的女性们,究竟该如何才能免于自己走入金智英的悲剧,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时刻反思的重要问题。

①对社会:不要照顾,请尊重

我们中大多数女性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处世态度,一边享受社会对女性的各种照顾红利,一边极力推崇极端女权言行,这是把女性与社会关系推向极端反面的,极其自私愚蠢的行为。

作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要自尊自立,跟男性一样承担各种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不要照顾,只要尊重。

就像小说中车胜莲说的那样,女人也应该去竞选社团团长,女人不需要特殊照顾,请对我们一视同仁。

②对自己: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

虽然金智英把自己压抑到抑郁精分,但她身边从不乏想努力扭转这些不公正待遇的女性。

比如,在教室里告诉老师室内鞋并不是金智英踢出去的女同学,提议定期更改吃午饭顺序的柳娜,因男女制服规范严格度不一而向教官提出抗议的女生。

凭自己的力量抓到暴露狂的那群女同学,帮助金智英脱离男子威胁的女上班族,抵抗职场性骚扰的金恩实组长,就连金智英的妈妈,也开始反驳老公不正确的言行。

想要得到公平与尊重,除了自尊自立之外最重要的是,不要再一味忍耐、沉默,要敢于为自己,为所有女性发声。

这就是《82年生的金智英》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也是她给所有女性带来的反思与启迪:女性的出路就在自己口中,脚下,请不要再做沉默的大多数,这就是金智英们找寻出路的唯一办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